新华网成都12月12日电(记者黄毅)记者日前在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龙门镇龙门码头施工现场看到,一部分工人正在已具雏形的防洪堤上,铺设、绑扎一个个长方形的网格,另一部分工人则忙着将鹅卵石填充进去。据龙门镇镇长胥明理介绍,这种建造方法被称为“笼石附岸”,也叫“竹笼法”,是2200多年前我国杰出水利工程学家李冰发明的。
只不过,李冰当年用的是长圆形竹笼,现在则变成了由高科技材料制成的网格。
据了解,2200多年前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都江堰时,为了将防洪堤打造成“金刚之身”,不被洪水冲毁,见当地盛产竹木,江中又遍布卵石,遂就地取材,发明了一种简单而实用的“竹笼法”。即用竹子扎成长圆形的竹笼,中间填充卵石,沉入江中,就形成了一道长堤。2200多年后的今天,龙门人再次拾起李冰的“笼石附岸”之法,修建防洪堤。
“龙门码头防洪堤,平常水位以上部分采用"竹笼法"用卵石回填后,再铺设黄泥层,并在黄泥层上面种植草皮,在堤岸上种植树木,以形成生态防洪堤。”据龙门码头现场水利工程专家介绍,采取“笼石附岸”之法修建防洪堤,由于网格与卵石之间有缝隙,当江水冲过来时,沙子便会渗进这些空隙,越塞越紧,从而让防洪堤变得坚固。同时,因为没有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能保持水的自净能力,维持河道原有的生态系统。总长400多米的防洪堤,从造价来看,填充所用的鹅卵石均是就地取材,也比浇筑混凝土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