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投资3亿多元扩建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将竣工开放。
70年前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在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了长达数月的大规模屠杀,死伤人数超过30万。“南京大屠杀”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伤痛,更是全人类的灾难。
70年过去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记忆依然在梳理和完善之中。南京大屠杀新馆展示的19具遗骸,是今年4月的最新发现;1.4万名遇难者和幸存者等历史证人的个性化档案,不少是信息搜集工作的新成果;所播放的影像资料,很多为近年新拍而成……
“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的话镌刻在展馆中。如果说记忆是一种责任,今天我们又该如何对待?站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新馆之前,有些东西比激愤更震撼人心。
纪念馆新馆:“铸剑为犁”
昨天,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向记者介绍了即将与公众见面的新展馆:经两年扩建后,新展馆占地111亩,总面积是原馆的3倍多,总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其中展览陈列区9000平方米,新建纪念性雕塑、浮雕等1700平方米,总耗资3.28亿元。设计总体构思体现战争、杀戮、和平三个概念,空间布局寓意为“铸剑为犁”,整体形状犹如一艘巨大的“和平之舟”。
在朱成山的描述中,进入门厅,便可听见不断播放的音乐“古城南京”,把观众的思绪引入到1937年时战火下的美丽古城。序厅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镶嵌在江水中的汉白玉花环,花环前是象征生命的“长明火”,每隔12秒,在悠远的钟声响起的同时,花环中出现一个遇难者的照片;序厅的两面墙体上雕刻着1万个遇难者名录;序厅顶部以残破的城墙为背景,上面刻上以中、英、日三国文字的“遇难者300000”;地面为星星点点的灯和长明火。
展览共展出3500多幅历史照片、3300多件文物、130多部影视资料、近20个日本老兵的证词,1.4万名遇难者和幸存者等历史证人的个性化档案,并根据历史记录和照片搭建了10多处实景,包括根据幸存者哈梦鹤、夏淑琴和常志强的回忆,复原的三家家破人亡的场景。陈列分为“一大一小”:“一大”即为《人类的浩劫———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主要展示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的南京大屠杀史实,陈列面积4200平方米;“一小”指专题展《胜利1945》,陈列面积1700平方米,反映南京不仅是抗战时期遭受屠杀之城,也是胜利之城。
陈列结尾处,是一面巨大的档案资料墙。墙高12米,长20.08米,共分237格,每格分三排共摆放着12802个档案盒。右边黑色档案盒中,装着10000份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个性化档案资料;左边蓝色档案盒中,装着2660份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个性化档案资料;左下角灰色的档案盒中,分别装着103名日本加害者,以及39名南京大屠杀期间保护中国人的外籍人士个性化档案资料。
在纪念馆的结束部分———尾厅,每隔12秒就会有一滴水从高空滴下,同时侧面墙上贴有遇难者遗像的灯光会亮起后再熄灭,象征着在70年前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中,平均每12秒就会有一个无辜的中国人失去生命。
“纪念馆的整体设计体现了"从历史走向未来",展示了"铭记历史,呼唤和平"的建馆宗旨。”朱成山说。
5组群雕:为遇难者立像
新馆共有5组群雕。
主题雕塑《家破人亡》为一尊高达11米的母子雕塑。母亲抱着死去的孩子,仰望苍天,张嘴欲喊,却喊不出声,流不出泪……底座上镌刻着:“被杀害儿子永不再生;被活埋丈夫永不再生;悲苦留给了被恶魔强暴了的妻子,苍天啊……”
走过母子雕塑,约50米的距离后,迎面而来的,便是逃难的人群。有一组雕塑格外让人震撼:母亲倒在地上,挣扎着用最后的力气去给哭叫的小儿喂奶,终于不支死去,而可怜的孩子还浑然不觉,使劲地吮吸母亲的乳汁……雕塑的创作者吴为山告诉记者,这十组“逃难者”形象,都是从大屠杀的记录中得来的。
第三组《冤魂的呐喊》,是一座被劈开的山。半边山高达12米,山顶是直指苍穹的手,似在发出冤魂的呐喊;另半边山6米高,是无辜百姓被屠杀的场面,被绳索捆绑着的百姓群情激愤,如波浪一样涌动,却被四周的刺刀围得严严实实……
随后,是一堵长达140米的“胜利之墙”。在8米高的墙上,有一个别具匠心的大大的“V”字。“V”字的底部,是昂首吹军号的中国军人,脚踩侵略者的钢刀和头盔。“V”字的一边,是黄河在咆哮,中国人民在冒着炮火前进,是地雷战、地道战;“V”字的另一边,是长江水奔腾不息,是胜利归来的豪迈部队。
第五组雕塑《和平》,高30米,寓意纪念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30万同胞。由手托和平鸽的母亲与期盼和平的儿童组成,表达中国人民痛恨战争与屠杀、追求和平与发展、期盼人类美好未来的心愿。雕塑正面有9级台阶,象征人类走向持久的世界和平。
群雕是为遇难者立像,在表现人群被绳索捆绑的集体屠杀场面时,四周的刺刀代替了日本兵的形象。创作了前四组雕塑的雕塑家吴为山告诉记者,在创作过程中,他常常做恶梦。“塑痕道道,恰似自己心灵的伤痕。”吴为山说。
幸存者:历史怎能篡改?
2007年4月,在新馆施工工地,第三次发现了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骸,共19具,将原貌陈列在新馆展厅内。与此同时,1984年和1998年,在江东门先后两次发现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骸,被分别陈列在新馆遇难同胞遗骨陈列室和“万人坑”遗址内。
死者已矣,生者仍痛。昨天,记者还见到了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夏淑琴、汪昌海、张秀红、李高山,近年,这些幸存者的口述史越来越被史学界所重视,他们还原了“300000”冰冷数字背后个体的恐惧与记忆。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老人至今记得那惨痛的一幕:母亲抱着弟弟,胸部被刺一刀,还不肯放下弟弟,接着又被刺了一刀,弟弟哭着要吃奶,母亲用力拉开衣服,却因伤势过重,头一歪死过去了。常志强躲在床下,才躲过了一劫。后来收尸的人告诉他,看到弟弟趴在死去的母亲身上,奶水、泪水、鼻涕冻成冰块,母子冻在一起……
在这场屠杀中失去了所有亲人的常志强,不愿意向人提起这段悲惨的往事,然而,1997年老人买了彩电后,一次从电视上看到,日本右翼竟然不承认南京大屠杀存在。气愤的老人一个晚上睡不着,第二天就拿笔把家里的事情写了,送到大屠杀纪念馆登记,“人证、物证俱在,邻居知道,从死人堆救我出来的那个人也活着,历史怎能篡改?”
78岁的夏淑琴老人,也是从死人堆中爬出来的。她的外祖父、外祖母、母亲、大姐、二姐、小妹都被日本兵杀害,自己也身中3刀,后被送到安全区内避难,才死里逃生,但夏淑琴的叙述却被日本某些右翼作家侮蔑为虚构。今年11月2日,夏淑琴反诉日本右翼作家东中野修道名誉侵权一审胜诉,但东中野修道及出版商展转社已向东京高等法院提起上诉,夏淑琴和她的代理律师团积极应对,也向东京高等法院提出了附加上诉,要求对方公开谢罪。“我觉得大家都要牢记12月13日这个日子,特别是年轻人,勿忘国耻!”这位勇敢的老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