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纯如的父母昨在南京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没有一天不在想着她
马彧 谷岳飞 马燕
他们的父母都是江苏人,他们曾一起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们相伴在美国知名大学执教数十年……而现在,他们最全心全意投入的“事业”,是用实际行动,来走女儿未走完的路。
她是我们最爱的朋友
记者:张爸爸、张妈妈你们好。很荣幸能访问到二位。在纯如的书里,她多次提到,有了新发现会跟你们分享?
张妈妈:纯如从小就喜欢跟我们讲话。她是我们“最爱的朋友”。从前是父女、母女,后来就是“最爱的朋友”,她所有的事情都跟我们讲。我们觉得很幸运,有这样一个女儿,愿意把感情告诉我们。而有的小孩不一定愿意。当然她有的时候很忙。
记者:比如说《南京浩劫》这本书的序言里张妈妈提到的,她发现魏特琳日记时,就第一时间打电话给你们?
张妈妈:她当时是先去国会图书馆查,又去耶鲁的神学院图书馆。她在那里发现了很多安全区的教授、商人的日记和家书。图书管理员告诉她,这些在她之前都没人看。后来就有很多人看了,日本人甚至复制了运回国去。在这些尘封多年的日记中,她最感动的就是魏特琳日记。因为魏特琳也是女性,曾救了20多万的妇女儿童。
张爸爸:而且还在伊利诺伊州大学读过书,跟纯如是校友!
张妈妈:我记得那天她打电话来语气很激动,说在图书馆看到这个日记就哭了。她告诉我说,你不知道,魏特琳经历了这么多残酷的事情,所以回国就自杀了。
她就像一个骆驼,负担了很多很多
记者:那您觉得,纯如后来也因为受到了魏特琳的影响?
张妈妈:这可能只是原因之一。因为纯如写这本书,是7年之前(距离自杀时)。我个人觉得她最后写美国战俘在菲律宾的遭遇更残酷。比如里面的“死亡之路”,一些美国的、菲律宾的战俘,被日本人逼着从一个点走到另一个点,一路都没有水喝。如果谁要说喝水,马上枪毙。有的战俘如果给知道是同一年入伍的,明明是朋友,就让其中一个活埋另一个,不然就杀死他。这样灭绝人性……纯如当时访问了一些老兵,都在美国中西部。她一开始已经做了很多笔记,有录音带,比南京大屠杀更残酷。
张爸爸:其实原因很多。我觉得就像一个骆驼,她已经负担了很多很多……比如说写书时,她专心花了两年时间。又生了小孩,照顾小孩也有压力。成名以后,右派的没道理的批评,都加起来……一次在去肯塔基的路上采访老兵,先是病倒,然后精神崩溃。
我们教她要公正
记者:现在对纯如的评价都很高,很多我们访问过的专家,都认为她搭建了中西方研究南京大屠杀的桥梁。
张爸爸:我们一开始就告诉她,写书一定要公正、两面都要看、要客观。我们两个都是学科学的,做科学研究,就是要求讲真理、不能编造。纯如一开始也是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有过训练。后来走上文学道路,所以她的文学作品也比较理智。她还有一个特长,就是很早接触了电脑方面的知识。当时她的教授还不会,她就会用E-MAIL了,也像你这样,噼里啪啦地打字(指记者现场用笔记本电脑速记)。
张妈妈:纯如辩论能力很强。我们家里是比较民主的氛围,她发言最多,我们辩论都辩不过她。所以我们都要特别小心自己说过的话,想清楚。有时无意中讲的话,她会拿来反驳我们。
她是一个美丽、智慧的母亲
记者:您刚才提到了纯如的孩子,小克里斯托佛。在母亲去世的时候,他才两岁。因为不知道怎么告诉他,所以当时您也没让他参加葬礼。现在已经过去3年了,对一个5岁的孩子,你们打算怎么介绍他的母亲?
张妈妈:现在孩子还是很少问到她。我们准备等他大了问起来,会告诉他,母亲是个美丽的、充满智慧的,为了真理正义奋斗的女性。而且他大了也会看到很多关于母亲的报道、看到别人对纯如的钦佩,我们也有足够的资料、相片、电影告诉他,母亲是一个很有勇气的人。纯如后来在中学毕业学校的演讲,非常动人的,我们都保留着。
我不会在人前大哭
记者:您现在经常会想到她吗?想到她是什么样的记忆最深刻?
张妈妈:直到今天,我没有一天不想她。但是我不会在人前大哭。要痛苦就在家里。曾经一年半,我几乎不能做别的事,每天都在检讨自己。以至于我儿子说,如果你再谈,我就不来了。后来我决定从悲痛中走出来,把纯如未走完的路走下去。2006年3月28日,成立张纯如纪念基金会以后,要做很多事,所以我们现在很忙碌。最近我们去了波士顿、多伦多等地方,都是为了纪念南京大屠杀70周年的活动。也推广《南京》和《张纯如》这两部电影。这也使我们生活很充实,能忘记痛苦。
记者:张纯如纪念基金会最近都有哪些活动?
张妈妈:去年和今年,基金会都组织了纪念张纯如的征文比赛。去年收集了290篇,今年是270篇。今年的题目是《抵赖及其代价——反思70年前的南京大屠杀》,美国、中国、韩国、日本、澳洲、英国、瑞典、印度等都有投稿。精挑细选地放进了基金会网站www.irischangmemorialfund.net。也出版了征文集,销售后的资金再循环用于基金会,做更多的工作。
记者:想到纯如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张爸爸:(微笑)比如小时候她很好奇。常问我们,我们像她这么大(七八岁)时,世界是什么样子?我就告诉她,我生在1937年1月,生在江苏宿迁,籍贯是涟水。
张妈妈:我妈妈是宜兴人。她问既然我们是中国人,为什么到美国来?我们就告诉她,因为战争,我们的父母亲逃到台湾,又到美国。本报记者 谷岳飞 马燕
■新闻链接
《张纯如,南京大屠杀》即将上映
《张纯如》是一部高清晰剧情纪录片,真实记录了年轻勇敢的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如何以自己的生命,深入探索1937年南京大屠杀那段黑暗的人类历史,并将它还原成文字,著成一本震撼人心的畅销书的历程。今年刚好是她所撰写的《被遗忘的大屠杀———1937年南京浩劫》出版十周年,也是她逝世三周年。《张纯如,南京大屠杀》由大地电影及加拿大史维会多伦多分会邀请屡获奖项的制片公司——真相纪录制片公司拍摄,并计划在年底,即南京大屠杀七十周年时在全球的电视网络和电影院播映。马 彧
用影像再现历史
多部“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热拍
“有关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作品不是太多了,而是还远远不够。我们希望通过电影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让那些在战争中饱受摧残的人们得到慰藉,更希望所有后来者能够汲取这段惨痛的历史,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南京浩劫》中方总制片人、江苏省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李向民博士接受采访时说。
《黄石的孩子》
砸在百万搭景再现历史
拍摄地:敦煌 横店 已结束
由中国、澳大利亚和德国三方投资4000万美金联合打造的大片《黄石的孩子》,其中有三分之一的故事情节发生在南京大屠杀的背景下。导演罗杰·斯波蒂伍德透露,剧组不惜花费500万重建战火中的南京景象,并真实再现了当年日本兵屠杀200多名中国百姓的悲惨场面。
《约翰·拉贝》
把电影推到日本去
拍摄地:上海 进行中
投资2000万美元、讲述“南京辛德勒”事迹的德中合拍电影 《约翰·拉贝》正在位于上海龙华机场附近的飞机制造厂内拍摄,影片将于明年2月5日正式关机,一年之后有望上映。导演表示,这部电影因为找来了许多日本的著名演员,所以有计划把电影推到日本市场。
《南京!南京!》
不想只拍一个德国好人
拍摄地:天津、长春、南京 进行中
在诸多反映“南京大屠杀”题材的影片中,《南京!南京!》是纯中资拍摄,影片由陆川执导,导演陆川昨日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表示,一个中国导演去拍南京大屠杀,不能把故事浓缩成一个德国好人拯救中国难民。
《南京浩劫》
全面展示南京惨剧
拍摄地:南京 即将开拍
江苏省文化产业集团与好莱坞合作拍摄的影片《南京浩劫》(英文名《紫金山》),也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总投资近5000万美元,其中美方投资2500万美元。日前,制作方正式发布了《南京浩劫》电影预告片以及一款国际版横幅海报。
为了确保影片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占地100多亩的《南京浩劫》电影外景地在经过近一年的紧张建设后,将于年底前全部完成。届时,一个气势宏大、全面展示30年代南京城的外景地将呈现在众人眼前。本报记者 马彧 撰文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