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眺体育馆外形
图为新落成的北大体育馆内部全景
体育馆效果图夜景
一边毗邻着繁华喧嚣的中关村,一边却依靠着宁静优美的北京大学,一条“中国脊”就如此和谐地横跨在闹与静之间。不像“鸟巢”的雄伟大气,也没有“水立方”的灵秀婀娜,“中国脊”却以它独特的东方气质如期挺立于百年北大。
正在北京大学体育馆进行的“好运北京”乒乓球系列赛是2007年最后一项奥运会测试赛。作为奥运会“国球”比赛的举办地,北京大学体育馆也成为奥运历史上第一座专门为乒乓球比赛而兴建的体育馆。
乒乓球屋顶看着漂亮 建起来费劲
难度仅次于鸟巢水立方
由“中国脊”托起的“乒乓球”是整个体育馆的精华所在,但为了实现这个亮点,工程人员在设计建造过程中可谓下了一番苦功。“乒乓球屋顶”是由高为7米、跨度为24米的球面构成,如何使屋盖的结构造型与建筑造型协调统一,成为整个工程结构设计中的难点。面对这个难题,工程部门首次在国内的建筑设计中采用了NURBS技术完成该屋面的形态设计。同时还创造性地采用了自平衡的预应力桁架壳体,形成中央球壳的支撑结构。屋盖结构由下刚性环、中央刚性环、中央球壳等七部分组成。
设计人员介绍说,这个场馆的屋顶是除国家游泳中心和国家体育场外结构最复杂的工程,钢件都是在空中完成屋顶的对接、散拼。
“乒乓球专用体育馆”名副其实
控温控光还能控风速
既然号称“奥运史上第一个乒乓球专用体育馆”,那北大体育馆和其他比赛中乒乓球比赛用地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专用性又体现在哪里呢?
根据国际乒联和我国相关设计规范的规定,乒乓球比赛场地内的风速应小于0.2米/秒。北大体育馆的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利用已建立的计算物理模型,对比赛大厅可采用的各种气流组织形式进行了反复的模拟计算,预测其运行效果,有效指导了室内的气流组织设计,并在乒乓球主赛场区域采用赛场两侧侧送侧回的空调系统,既能够保证室内有适宜的温度,又可使赛场内的风速达到国际标准。分布式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可预置灯光场景,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方便地进行相应灯光场景的切换,这也避免了灯光照明出现眩目的现象。另外,北大体育馆浅灰色的背景墙壁完全符合乒乓球比赛的要求,运动员可在舒适的视觉环境中发挥自己的竞技水平。
为保护文物场馆选址“闪躲腾挪”
100年的园子100年的古树
“中国脊”的西侧还坐落着一处四合院建筑,叫做“治贝子园”。可别小看了这园子,其来头可不小。据文献史料记载,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的这座园子是当年这里一片规模巨大的清朝园林仅存的一部分。
由于“治贝子园”位于场馆最初的规划区内,最初的计划是将这座小园子整体平移到一处更开阔的地方去。但后来又发现园子外还有6棵古树,其中最老的一棵白皮松有100多年的“岁数”。为了保护园子,为了保护古树,设计人员不得不在这片不大的地方“闪躲腾挪”,最后将整个场馆向东挪移了6米,副馆向南平移了3米。这样距离东边正在施工的地铁四号线更近了,加大了工程的难度。同时,场馆设计进行了整体修改,很多地下管路不得不重新对接,预算也增加了不少。尽管费工费时,但设计者们觉得非常值得。
赛后利用灵活多变 不局限乒乓球赛
百变场馆一场多用
投资近2亿元人民币的北大体育馆赛后利用怎么办?这是很多人担心的问题。不过千万别以为打上“乒乓球专用”的体育馆就不能干别的。相反,正因为乒乓球所需体育馆在空间布局上灵活小巧,在使用上只需“略作变身”,就能满足多种用途。
据了解,奥运会后北京大学体育馆将改建为北京大学综合体育馆,可举办乒乓球、手球、篮球、羽毛球、排球、室内足球、攀岩、保龄球等比赛,也可作为专业训练、学生上体育课、集会和文体表演的场所。可以说,北大体育馆将是奥运场馆中赛后利用举行项目最多的场馆。
乒乓球
地点:北京大学
场地类型:新建比赛场馆
奥运会期间的用途:乒乓球
残奥会期间的用途:乒乓球
建筑面积(㎡):26900
固定座位数:6000个
临时座位数:20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