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碑使用的第一代大钟如今保存在若瑟堂 |
解放碑的钟“不摆了” (资料图片) |
劳力士新钟运抵重庆开箱 |
解放碑大钟要换代 “劳力士”新钟即将亮相
劳力士新钟昨中午开始安装,解放碑最初的大钟是解放前从巴黎漂洋而来,那时大钟要靠人拉绳才能运转
昨上午,上海空运来四个劳力士大钟抵渝。中午时,分批运进解放碑碑内,其钟面背后众多排成排的电子管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安装结束后,曾在夜间照耀钟面、藏在玻璃钟框内的日光灯退出历史舞台,改由电子管发光投射钟面。
施工人员透露,今后,市民在夜色中逛解放碑,看到运转着的大钟具易辨别特征:双眼看到的钟面如被放大的夜光表。
昨天中午
“劳力士”新钟开始安装
昨中午,3个大木箱在解放碑下先后打开。第一个大木箱打开,首先露出用软泡沫保护着的4块钟面。每块呈1米见方,白底嵌黑色的小时和分钟刻度。在12时刻度下方,劳力士标志和英文显眼。
另两个大木箱内,先后露出这些部件:保护大钟钟面的玻璃片,装在金属筒内、长度40至50厘米的分针和时针,4个由铁箱包护着的钟芯……来自劳力士帝舵解放碑店的消息称,1个母钟和4个子钟的主要部件全部运到,正处安装中;少量零部件在今日运到,接下来的施工全是调试阶段。
劳力士是国际知名品牌,即将亮相的大钟是否属进口货?施工人员不愿透露。但每个大木箱上“保价10万元”的字样表明其造价不低,木箱上还有“上海诚安塔钟”字样。
昨下午,仰望解放碑上大钟玻璃框,里面已空无一物,唯见工人用标尺测量或顺梯爬上爬下忙碌着。
上世纪四十年代
四个大钟巴黎越洋而来
昨中午,不少市民闻讯前来目击解放碑装新钟,他们对新钟具卫星传送时间功能很自豪,同时,也想知道上世纪那4个机械式大钟的来龙去脉。
当天下午,重庆天主教爱国会主席、今年71岁的刘德申老人回忆,要了解大钟得先知道解放碑的历史。1941年12月31日,原市中区都邮街广场建成一座碑形建筑,名“精神堡垒”(意指坚决抗战精神)。堡垒为四方形炮楼式木结构建筑,共五层,通高7丈7尺(象征“七七”抗战),为防日机轰炸,外表涂成黑色。
抗战胜利后,重庆市决定在“精神堡垒”旧址建“抗战胜利纪功碑”,奠基时间是1946年10月31日,12月动工。1947年8月,高27.5米,八角形柱体盔顶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竣工。它异常坚固:若战时在碑身10米范围内,投五百磅重的炸弹无法摧毁、十六英寸射炮也无法射穿碑壁。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抗战胜利纪功碑”开始改建。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刘伯承题名“人民解放纪念碑”,这就是现在的解放碑。
解放碑顶有设有警钟、探照灯、风向器和方位仪等,唯独缺计时功能的大钟。刘德申说,重庆解放前的市长张笃伦找到天主教重庆教区,希望教区捐赠4个大钟挂碑顶,教区立即与法国巴黎联系(重庆教区属法国教区管)。由此,重量超过1吨的4个大钟漂洋过海来到重庆,装上解放碑。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
大钟运转要靠拉绳上发条
要让4个大钟每天准时运转可不简单。刘德申介绍,解放碑分5层,每天早晨,重庆教区若瑟堂都要派人进碑,抓紧如鸡蛋粗细的麻绳,使劲把绳子另一端垂地、拴有约100公斤重的铁铊,拉上位于塔顶的大钟背后机械位置。
有4个大钟就得拉4根这样的绳子,拉每根绳子的时间约半小时。待铁铊缓缓下坠,产生的牵引力就给大钟上发条——大钟运转的动力来源。
大钟发生故障咋办?已去世12年的若瑟堂神父刘志柏,是当时的修钟人。刘德申回忆,刘志柏修钟表的技术非常好,不仅修解放碑的大钟,还修若瑟堂的钟和教友的手表。
昨下午,记者在若瑟堂钟楼看到解放碑大钟部分零部件。小时和分钟刻度由罗马字表示,仍然清晰;金属部件全是铸铁,仅钟摆就有半人高。
“曾有人出2000元,我们没卖。”工作人员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4个大钟从解放碑撤下,换上计时精确、不需人力上发条的石英钟。
上世纪七十年代
维修“文革”中被破坏的钟面
昨日,市民易先生透露,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工作单位隔壁是卖洋钟表的亨达利钟表行,常听表行师傅摆起修解放碑大钟的趣事。趣事是啥内容,易记不清楚,但每逢打点报刻时的钟声使他恍如昨日:“洪亮!上清寺都听得清楚。”
目前,在劳动部门工作的龙先生曾维修过大钟。他回忆,1972年,亨达利钟表行叫前进钟表店,他在店里当学徒。“当时是夏天,我和另1个学徒跟2个师傅在解放碑顶修钟——钟面在‘文革’时被人用枪打得像蜂窝。”龙说,他顺着绳子滑到盖着钟面的玻璃窗外,在修补钟面过程中,他棉绸质地的“抖拌裤”被挂破。
据了解,亨达利钟表行对大钟的维修一直持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撤钟。
(记者 黄艳春/文 冉文/摄)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