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群众在歌唱。
不久前,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实现了村村通移动电话,结束了“捎信隔山喊”的历史。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新举措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开展兴边富民运动,使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得到巨大实惠,少数民族地区呈现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新面貌。
人口较少民族备受扶持
“看天一条缝,看地一道沟,出门坐溜索,种地如攀岩。”流传在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一句顺口溜形象地描绘了独龙族所生活居住的艰苦自然环境。
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如独龙族这样人口10万以下的少数民族有22个,总人口只有63万人,统称人口较少民族。“少、边、穷”是人口较少民族共有的3个普遍特点,尤其是新疆、云南、内蒙古、青海、西藏等地的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交通不发达,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对此,国家近几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划,大力扶持了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
2005年,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国家民委制定的《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规划实施一年多以来,在人口较少民族地区获得了广泛影响和好评。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司长葛忠兴强调,规划的目标是要在5年内达到两个基本:第一个基本是基本解决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温饱问题;第二个基本是使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基本达到当地中等或中等以上水平。
为此,国家民委协调有关部门下达了2007年度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专项建设资金和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共3.82亿元。同时,在国家民委的积极组织下,上海与云南人口较少民族开展对口帮扶,今年更进一步加大对德昂族的帮扶力度,援助资金逾684万元,在德昂族主要分布的德宏、保山、临沧3个州市实施12个自然村整村推进等57个项目。
兴边富民行动振兴新疆
位于新疆喀什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2.5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只有2.5万人,生活在海拔4000米以上,高原缺氧,生存条件很差,电影《冰山上的来客》说的就是这个地方。当地老百姓戏称那里是“氧气吃不饱,风吹石头跑,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自然条件艰苦,贫困问题突出。
为了促进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国家1998年发起了兴边富民行动,2006年,国务院又审议通过了《兴边富民行动“十一五”规划》。经过3年的试点,从2004年开始重点推进至今,兴边富民行动已经覆盖了全国60个县,投入发展资金达1.8亿元。
新疆富蕴县的人口半数以上为游牧半游牧牧民,每年都要往返于乌伦古河南北两岸的牧场。在兴边富民行动开展的几年里,8座大桥的兴建永远结束了哈萨克牧民千百年来逐冰雪过河放牧的历史,人们为这些大桥起了“惠民桥”、“益民桥”、“爱民桥”等名字来表达对兴边富民的感激之情。
面对喀什、和田、克孜勒苏柯尔克孜等地艰苦的生存条件,包括发改委、国务院研究室在内的大批调研队伍今年再次深入新疆,在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南疆发展的政策。
民族特色经济竞相争艳
走进云南德昂族居住的山寨,家家竹楼前后都有茶树,周围的山坡上也是绿光闪闪的茶园。德昂人家的火塘边,永远煨着一罐茶水,客人来了,就沏上一杯迎客茶。
历经千百年孕育形成的普洱茶,既浓缩了云南茶叶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结晶,茶产业也成了云南众多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茶叶种植面积全国第一,茶叶产量全国第三。
与云南的茶产业竞相争艳的是,内蒙古和新疆的羊毛、羊绒、奶牛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新疆的棉花产量和内蒙古的牛奶产量双双居于全国首位,新疆番茄酱的生产能力占到全国90%以上,广西更已建设成全国最大的蔗糖生产和综合利用基地。民族地区特色产业日趋成熟,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农畜产品和重要工业产品的生产基地。
致力于发展各具特色的民族产业的同时,旅游业也早已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多民族聚居的云南省为例,近年来赴云南旅游的游客人数日益增多。今年1至9月,云南接待国内游客达6842.7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仅在2007年“十一”黄金周,云南接待游客就达292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