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发达国家转移威胁 “洋电子垃圾”污染中国
环球时报驻美国特约记者肖华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周天扬
“早在五六年前,中国可能就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子垃圾倾倒场,现在的情况并没有好转。
“不做这个,我能做什么呢?”
天津城乡结合部的一个农家小院内,来自河南的老夏和他的几个同乡正忙着拆解废旧电视机,大锤、老虎钳、螺丝刀、剪子等是他们的主要工具,手套是他们唯一的防护设备。在他们的身旁,杂乱无章地堆放着数百台废旧电视机。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刺鼻的味道,一位工人正在烧电线,说是为了提取里面的铜。冬日的阳光下,老夏等人说说笑笑地将拆解下来的金属、线路板等分别归类,手法十分熟练。他5岁大的孙女正骑在一个旧电视机上玩耍。当记者告诉老夏,这些电子垃圾含有有毒物质时,老夏有点不以为然,“我现在身体并没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要是不做这个,我能做什么呢?”一天工作近10个小时,老夏可以获得20多块钱的报酬。
在这个小村里,还有许多像老夏这样来自外地专门从事拆解废旧电子产品的工人,他们分布在各个农家院里,每天与堆积如山的电子垃圾打交道。记者在攀谈中了解到,他们中有不少人都略微知道一些电子垃圾可能会对身体有不好的影响,“因为电视报纸上都报过”。有些工人已经感染了呼吸道疾病,但他们并没有太在意。“这是我们的生计啊。”一位工人说。不过,他们并不清楚,这些电子垃圾究竟有多严重的危害。现在几乎所有的电子垃圾都含有大量有毒物质。以电脑为例,电脑含有300多种对人类有害的化学物质,电脑显像管、印刷电路板中含有的铅元素可以破坏人的神经、血液系统和肾脏,而机箱和磁盘驱动器中的铬、汞等元素则对人体细胞的DNA和脑组织有着巨大的破坏作用。如果将这些电子垃圾丢弃或掩埋,这些重金属容易渗入地下水引起严重污染;如果将这些电子垃圾进行焚烧,则会释放有毒气体,对大气造成污染。
老夏的雇主郑先生是安徽人,2003年曾在广东当拆解废旧电子产品的工人。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现在拆解的很多都是来自国外的电子垃圾,不过也是从别人那儿批发来的。“能从国外搞到货的人都是大老板,批量大,好一点的元件还可以翻新重新出售,价格也不贵。”据他说,在一些城市包括在北京中关村销售的不少二手电脑都是洋电子垃圾。老夏等人拆解后的部分元件又会卖给南方的加工厂。那儿的技术好,“还能提取黄金”。而卖不出去的部分要么焚烧,要么直接掩埋。
记者在天津这个小村庄里见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国家环保总局首席科学家胡涛在报告中指出,中国电子垃圾集散处理地有广东贵屿镇、龙塘镇、大沥镇,浙江台州地区,湖南等地,尤以广东和浙江最为严重。“与此同时,还出现了向内地转移的趋势,这是更可怕的事情。如果政府不加强规范管理的话,这种趋势难以避免。”
广东省的贵屿镇是全球最大的电子垃圾拆解基地之一。当地有300多家企业专门从事电子垃圾的拆解,另有3000多家手工拆解作坊,每年的拆解量高达150多万吨,而这其中大部分是洋电子垃圾。汕头大学曾对贵屿镇165名一至六岁儿童的血铅含量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35名儿童铅中毒,他们的智力发育也或多或少受到影响。贵屿镇的状况引起了中央高层的关注。由于监管日益严格,在贵屿镇,烧煮、酸洗等拆解方式有所减少。可这又促使一些电子垃圾处理厂向内地转移。
洋垃圾如何叩开中国大门
中国的电子洋垃圾基本上都来自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既然中国已经明令禁止进口,为什么这个口子不但没有封住,反而越来越大呢?
在发达国家,环保标准、工人工资都很高,这些大大增加了电子垃圾处理的成本。现在美国1吨有毒废物的处理费高达400美元以上,比上世纪70年代上涨了16倍。美国具有再处理电脑显示器的专业公司只有3家,能处理印刷电路板上的金属的厂家也屈指可数。而且这些公司由于利润微薄,大多没有扩展规模的积极性。正因为如此,发达国家视电子垃圾为“烫手的山芋”,千方百计把它们转移到环保意识弱的发展中国家,有的在送电子垃圾的时候,还倒找钱。除了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等很多国家都是受害者。
有媒体评论说,这些国家的工人“采用19世纪的技术来清除21世纪的废物”。最大的电子垃圾出口国美国还一直拒绝在控制电子垃圾等有毒垃圾出口的国际条约——《巴塞尔公约》上签字。于是,竟有一些欧盟、日本等缔约国的企业在出口电子垃圾时挂上了“美国公司”的旗号向发展中国家输出。
发展中国家的不法商人则将进口电子垃圾当成生财之道。电子垃圾本身是一种再生资源。在报废电脑主机、显示屏分拆处理后的下脚料中,可回收利用的废塑料和废铁约各占35%,线路板中还含有金和银。如果不考虑环保因素的话,电子垃圾中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让很多人抵抗不住诱惑。
一位小作坊主告诉记者,许多电子洋垃圾都是先运到香港,然后再通过小船搬运或者瞒报夹带的方式进入内地。海关对此也非常头疼,因为一旦查处,进口商和出口商都跑得无影无踪。面对成集装箱的电子垃圾,海关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据了解,我国已经有了包括《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在内的10部固体废物污染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法规对日渐庞大的“洋电子垃圾”进口没有完整的配套细则。
正规处理厂不敌手工小作坊
这两年,国内相继建成了一些大型的电子垃圾处理厂,却面临收购不到足够废旧的电脑和家电,“无米下锅”的尴尬处境。原因非常简单,这些“正规军”没有建立起成熟的电子垃圾回收网络,根本打不过那些走街串巷收购废旧家电的“游击队”。而且,正规电子垃圾处理厂的环保标准要求高,处理设备质量要求高,成本自然就上去了。那些手工作坊却不受环保标准的限制,在处理方法上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唯一目的。这样一来,如果没有第三方的支持,“正规军”的失败是必然的。
专家指出,有关部门应积极引导和扶持建立电子垃圾回收体系,加快电子垃圾回收处理的产业化进程,给予具有资质的电子垃圾资源循环再利用企业以鼓励扶持政策,如补贴、发放无息或低息贷款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