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回族移民的心里话
据新华社银川12月16日电 记者范玲邵海军“自打搬出大山来到这里,生活是一年跨一步,年年都上台阶。”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开发区大河乡开元村54岁的回族移民兰凤秀舒服地坐在自家的大沙发上,向记者讲述这几年他家搬出土窑、3次盖房带来的喜悦。
“我的老家在固原市原州区黑城镇苋蔴村,那里有"四缺":缺水、缺粮、缺草、缺钱。在那里,我家有40多亩山地,靠天吃饭,天不下雨就收不上粮食。要想外出,还需要步行15公里的山路到公路边坐车。1998年,作为苋蔴河水库库区移民,我带着老婆和3个孩子离开了大山里的土窑来到红寺堡。”
“交了6000元钱,当时的移民工程指挥部给我们家盖了3间小平房,不大,一共30多平方米,这是我的新家,也是在移民区第一次盖房子。”
“刚来的时候,这里一片荒凉,一刮风沙尘遮天蔽日,眼睛都睁不开。国家分给移民人均约2亩地,当时收成也不好,很多移民不能适应就回迁了。但是我看这里比我们老家地平、草多,离黄河水也近,于是买了3只小尾寒羊,一边种地,一边养羊,留了下来。”
1996年至2002年,红寺堡扬黄引水渠系统建设完成。1999年,黄河水也引到了兰凤秀家的田里。除了对自家10亩地进行精耕细作,他养羊的收入也一年一个台阶,“2001年养羊的纯收入是6000元,2002年过万元。到了2003年封山禁牧前,羊有180只,考虑圈养羊不如养牛合算,我就把羊全部卖了,得了1.7万多元钱。我用一半的钱买了4头育肥牛,剩下的钱又盖了4间新房。”
2003年,兰凤秀的大儿子娶了媳妇,现在小两口住在约48平方米的新房里。
“2006年3月,我家第三次盖房,就是这2间正房,花了4万元钱,有70多平方米呢。这些年养羊养牛攒了些钱,有钱了就想着把家里再装修一下,花2000多元钱买了大沙发、茶几。老家的兄弟姐妹们看了,都羡慕得不得了。”记者看到,2间正房敞敞亮亮,地上铺了瓷砖,屋子里摆的家用电器都是名牌。
今年兰凤秀特别高兴,小儿子兰正海考上了中南大学。“我们红寺堡今年只有两个孩子考上了大学,我儿子就是其中之一。如果当初没有移民政策,哪可能有这么好的教育条件啊!”他感慨地说。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当年在山里吃不饱肚子,现在我们都不担心温饱了,而是考虑怎样多挣钱奔小康了。十七大报告里对农民的优惠政策多!”兰凤秀说。
兰凤秀所在的红寺堡开发区,是我国最大的生态移民扶贫开发区,近期已基本建成。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红寺堡开发区指挥部主任朱方说,9年来开发区累计开发土地40.4万亩,近20万人从条件艰苦的宁南山区来到这里开始新生活。移民工程不仅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也减轻了迁出地的生态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