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8日上午9时,新华访谈特别节目——“十七大网络讲坛”今天进行第三讲。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吴忠民做客新华网,他就“改善民生与建设和谐社会”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吴忠民做客新华网 新华网 张泳 摄
主持人 吴教授,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民生”这两个字,我发现各种媒体包括网络对民生的理解和概念是不一样的,有的认为民生是国民的生计和生活。那您是如何理解民生的主要内容呢?
吴忠民 民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理解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谈民生的前提条件是在现代社会和市场条件下,这样的民生是指民众基本的生存状态以及基本的发展机会、能力。
具体说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民众基本生存的底线问题。一个人要有尊严地活下去是有一个基本底线的,这就涉及到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基础性公共卫生等等问题;二是民众基本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问题,因为人不仅要有尊严地活下去,而且还要有机会和有能力活下去,这就涉及到充分就业、必要的职业培训问题等等;三是较高层面的民生问题,也就是更高层的社会福利问题,比如未来公立大学应该实行全部免单教育,再比如住房公积金制度在未来应该普及到每一个劳动者,当然,中国现在不太可能做到,但是应该预列到民生改善的总目标当中。
民生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实际上这三方面的内容是逐渐递进的过程,也就是说改善民生应该先满足第一层面的内容后再考虑满足第二层面的内容,每一个层面的实施以前一层面的成功实施为前提。
我个人认为民生大致的内容和含义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