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钱不带也可以上大学
--河南建立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新华网郑州12月18日电(记者张虹生、郭久辉)12月17日中午,郑州大学物理工程学院2005级的吕凤华同学,像平日一样来到食堂花2.5元打了一份饭。
她说:“每天六七元钱伙食费,学校每月还给我们特困生的校园卡上输入60元伙食补贴,吃饱饭没问题。”
由于建立了在校大学生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放特困生补贴,开设贫困生“绿色通道”,提供国家助学贷款,设立奖学金,减免学费,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等一系列措施,河南省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逐步完善。基本实现了“不使一名学生因家庭困难无法入学”,经济困难学生一分钱不带也能顺利到高校就读。
河南省高校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和城市困难家庭,贫困生比例较大。普通高校97.4万在校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23%,像吕凤华这样的特困生有6.8万人。
来自巩义市山区的女生刘新艳,2007年考取了郑州大学建筑学院,由于家境贫困,开学报到时,她没带任何费用,通过“绿色通道”步入校门。刘新艳说:“"绿色通道"什么费也不用交,老师还帮我办了校园卡,可在食堂就餐。入学后,我申请到5000元助学贷款,加上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顺利完成学业不成问题!”
仅郑州大学2007年像刘新艳这样通过“绿色通道”入学的新生就有1040个。全省各高校共有10余万人通过“绿色通道”入学,减免缓缴学费近3亿元。
“在各种贫困生资助措施中,国家助学贷款起着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河南省教育厅厅长蒋笃运认为,“如果没有每年五六亿元的助学贷款,"绿色通道"也难以真正畅通。”
从2005年起,河南省与国家开发银行密切合作,创新助学贷款模式,高校全面参与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解决了以往商业银行助学贷款管理难度大等问题。国家助学贷款实现了按需借贷,贷款量大幅增加。2005年以来三年间,河南省累计发放国家助学贷款16.6亿元,资助困难学生35.2万人次,贷款发放量居全国首位。
勤工助学制度也是河南省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一条重要渠道。2006年以来,河南各高校从学费中提取3.6亿元经费用于勤工助学,共提供勤工助学岗位13万人次。郑州大学去年提供了近4000个勤工助学岗位,这一数字占全体在校生的11%。
曾在计算机房打扫过卫生,在图书馆做过管理员的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学生张明燕告诉记者:“只要向学生处提出申请,就可以找到勤工助学岗位。工作1小时10元钱,每天利用课余时间工作1小时,基本生活费就有了。”
河南省从1998年起,就率先设立了“特困生最低生活保障线”,由省财政拨款,保证在校特困生每月生活费不低于120元;2002年,又将最低生活保障线提高到150元。目前,受益于这一制度的学生有7万多人,占在校生的8%。
在此基础上,许多学校还对学生的生活状况进行动态监控,及时对困难学生进行补助。河南工业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都启动了动态管理,对家庭突遇天灾人祸,或生活费出现暂时困难的同学,一旦发现并确认某位同学需要资助,便及时启动资助程序。
(责任编辑:张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