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CEO 系列访谈之七
第一访谈
本报记者 邢莉云 北京报道
“我也希望我们真的有垄断的优待。现在我们所有的项目都是靠实力招投标拿过来的,早就不是垄断的了。”
没有哪家央企像中国中铁(601390.SZ,0390.HK)一样,在上市之初受到了如此大的质疑。
从本月初中铁在A股上市以来,对其质疑的声音就连绵不绝,媒体、学术界、投资者纷纷发表意见。
而中铁A股就在这些质疑声中保持了较为平稳的走势,在香港的H股还受到追捧,行使了全球超额配售权。
12月13日,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石大华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专访中,石大华回应了外界对中铁“垄断”的质疑。他说,“我也希望我们真的有垄断的优待。现在我们所有的项目都是靠实力招投标拿过来的,早就不是垄断的了。”
此外,石大华还谈到了中铁的未来发展规划以及与国际同行的竞争。他说,中铁现在有很多新型的业务,高利润的业务正在展开,比如,房地产、矿业、海外业务、工业、制造业等,也有基金、信托。
“三年以后,如果外部环境没有大的改变,中铁将发生本质的变化。”石大华说,“它将不再只是一家传统的施工企业,而真正是一家综合型的、跨国性的建筑公司。”
我也希望我们有垄断的优待 《21世纪》:中铁最近受到了较多的质疑,有人认为中铁涉嫌注册资本虚增,说中铁因为是国有垄断企业,所以能在上市时一路开绿灯,您如何看?
石大华:我也希望这种说法是真的,希望我们真的有垄断的优待。现在我们所有的项目都是靠实力招投标拿过来的,早就不是垄断的了。
至于质疑财务指标,问题来自新旧会计准则处理的不同。中铁上市经过上千名财会人员、审计人员、精算人员的审查和统计,目前公布的财务数据是经过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符合《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此外由于中铁是国有企业,对我们财务上的审查可以说比民营企业严格得多,我们的每一笔账、每一笔上交的利税,在国资委、财政部那边都是有根据的。
很多财务问题,我可以让我们的财务人员来跟你讨论。我不想就这些纠缠不清,这些东西不是一句话就能说透的。
学者讨论问题和我们经营者考虑问题是不一样的。现在中铁上了市,我们董事会面临最大的压力就是如何经营好公司,如何做好业绩,以回报股东。
3年后,中铁将发生本质的变化 《21世纪》:您是老中铁人了,它经历了怎样一个发展,您眼里的中铁是什么样的?您怎么看它的未来发展?
石大华:这个话题一上午都回答不完。简单说,中国中铁成立于1950年,2000年正式政企分开,从那以后,我们不断改革,尤其去年,我们作为央企17家董事会试点单位之一,完善董事会制度。今年我们又进行股份制改革、上市工作,进行机制改革、体制转换。
中铁是一家竞争力非常强的企业,发展潜力很大。所谓发展潜力很大,因为我们现在有很多新型的业务,高利润的业务正在展开,比如,房地产业务、矿业、海外业务、工业、制造业等,我们也有基金、信托。因为如果单纯只是施工企业的话,利润率是不高的。我曾经说过,三年以后如果外部环境没有大的改变,中铁将发生本质的变化,它将不再只是一家传统的施工企业,而真正是一家综合型的、跨国性的建筑公司。
《21世纪》:这是中铁的战略? 石大华:我们的战略是调整产业结构,打造一个上、中、下游一体化产业链的大企业。
三年以前我有一个讲话,规划了我们发展的一个思路,上游是建筑业的上段,投资运营BOO、BOT的项目、房地产、海外开发项目等,这些都是赚钱很多的,现在我们要大力开发,加大上游,这样才能够赚钱,才能抗风险;中游就是我们现在做的工程施工,一年要做1000多个亿,我们继续要扩大中游,抓住中国基础设施大发展的机遇。中游是我们品牌的象征,不管怎样一定要维护;下游主要是发展一些为上、中游配套或服务型的产业,是产业链的延伸。
《21世纪》:如何执行战略是很关键的,你们如何确保完成这种战略呢?
石大华:为了确保战略的具体实施,需要加强三个方面的集中管理。
第一,对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压缩企业的管理链条,减少管理层次。比如,这次上市就注销了186家三级以下的子公司,一家子公司至少一个帐户,财务费用就节约了很多,今后还要这么做。
第二,物资的集中采购和管理。以后大的项目我们采取集中采购,集中采购比分散采购价格要优惠得多,而且方便与大厂家直接合作,有利于锁定价格风险。我们以前是旗下各个局自己采购。比如打隧道的设备,一买就是几个亿,十几个亿,过去都是分散采购,价格也压不下来。
第三,压缩账户。现在是一万多个账户,如果压缩到几千个,就会更加有利于财务资源的集中与统一使用,节约财务费用。
这三个集中管理的潜力很大,这样大的企业,节约一个百分点就是十几个亿、二十个亿。
《21世纪》:为何要做基金、信托公司呢,这是中铁擅长的吗?国资委要求主辅分离,多元化并不被看好。
石大华:我们有四大主业呀。公司四大业务包括基建建设、勘察设计与咨询服务、工程设备和零部件制造、房地产开发及其他业务。公司的主业始终是基建建设,今后铁路业务将占总营业额的40%,城市轨道交通和市政建设将占15%以上,高速公路建设占10%,基建建设至少占总营业额的70%以上。
没有哪一家跨国的大公司离得开财务,它是企业发展的平台。我们的信托基金发展很好,不过它们只是用来配合我们企业的发展,不是专门去搞金融经营。
中铁的水平代表了中国的施工水平 《21世纪》:中铁这十年的发展里面,您认为做得好的、最成功的、让您最引以为豪的是什么?
石大华:上市,我们这次上市非常成功。我们是第一家先A后H短期内实现两地上市的公司,而且H股定价比A股高15%,这是一种创新。
这次上市可以说市场大环境并不好,市场一直走低,香港市场当天跌了700多点,但是我们逆势而上。我们H股上市首日涨27.3%,香港股民排队来买,就是看中了我们公司的实力。香港联交所主席夏佳里破例还送了我们一个礼物,这在香港是从来没有过的。
《21世纪》:您认为中铁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国资委要求中央企业做大做强,中铁该如何提高自身竞争力?
石大华: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施工类企业里,我们的经营范围覆盖了整个土建工程,什么项目我们都能做,无论是铁路、机场、港口、房屋建设、污水处理、环保等,都能做。二是,从设计施工制造、监理、外经、外贸,我们的产业链条非常完整,是全方位参与竞争的产业。
可以说,中铁的水平代表了中国的施工水平。比如桥梁,我们可以建造世界上顶级的、独一无二的桥梁。像武汉现在在建的桥梁——504米的单面斜拉桥,30米宽,4条火车道,两条高速公路,这四个指标世界第一,已经开工建设了两年;还有南京要修的大桥,四条火车组,两条轻轨地铁,这个现在还没开始,世界桥梁专家没有不服气的。
我们有外资同行所没有的优势 《21世纪》:在您看来,中铁与其他国际优秀同行有差距吗?如果有,在哪里?这种差距是否可以克服?怎么克服?
石大华:排名在我们之前的建筑企业,一个是法国万喜,一个是法国的布依格。经我们总结,国外建筑业的优势主要在三个方面。
第一,它的经营理念、运作方式是国际化的,它很早就开始国际化了,现在已经适应了;第二,它们对国外市场很熟悉,哪个国家有什么样的情况、有什么规则很清楚,知道怎么去运作,而我们则不行;第三,它们的人很少,成本低,并且善于搞资本运作,引资能力很强。
这就是为什么过去我们在国内干得不错,但在国外做的还不够好。现在,这三条我们都相对熟悉了。我们现在常驻外的人员有1000多名,我们的很多年轻人懂外语、施工管理经验充足,国情民情都比较了解了,像非洲、东南亚的国家我们就比较了解。同时,在引资能力上,我们现在上市了,融资渠道畅通,不怕没有钱了。国外的优势我们基本学到了,但我们的优势它们不一定有。
我们的优势是:第一,有完整的产业链;第二,我们的人员素质好,到现在能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队伍,除了我们已经不多了,我们的队伍说干就干,说干什么就干什么,说走就走。我就说一个情况,建设青藏线时,条件很艰苦很困难,在高原等于在平地负重30公斤在干活,我们的工人拿着氧气罩在大风下打隧道、铺铁路,真是无坚不摧。而且,造价才300多亿,如果在国外,3000个亿他们都拿不下!
中铁走到现在已经有很好的基础,加上上市融资,天地就更大了。
(责任编辑: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