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工调查》呼吁设立“中国农民工节” 本报讯(记者张彦武)“为了一个梦(啊),进城闯天下,昨天我是农民今天当工人(哪),城市的新主人意气风发。”12月23日,打工妹之家负责人韩会敏领唱的2008年春晚节目《农民工之歌》朗诵开启了法律出版社《中国农民工调查》新书发布会。
与会的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董彦斌宣读了《关于设立“中国农民工节”的倡议书》。《中国农民工调查》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资深记者魏城回顾了就中国城市化进程和民工潮访问胡鞍钢、温铁军、茅于轼等经济学家和农民“的哥”以及农民企业家等的过程。北京市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主任佟丽华透露,目前全国13万律师中有60多位不收费的专门的“农民工律师”,他呼吁能有更多的熟稔《劳动法》的律师能涉足农民工权益保护。
主办方特意安排的农民工代表与《中国农民工调查》作者和打工妹之家负责人略显拘谨,来自奥运工地的一位张姓师傅最关心的还是能及时领到工资,上世纪90年代末就来到北京打工的他“想娃了就打个电话”。
《喜欢不是罪》等获优秀儿童文学奖农民工子女精神成长受关注 本报讯(记者徐虹)日前,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第七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在京颁奖。三三的《舞蹈课》、黑鹤的《黑焰》、谢倩霓的《喜欢不是罪》、李学斌的《蔚蓝色的夏天》、曹文轩的《青铜葵花》获得长篇小说奖。此外,还颁发了短篇小说集奖、诗歌奖、散文奖、科学文艺奖、青年作家短篇佳作奖。出版这些作品的接力出版社、北京少儿社、江苏少儿社、辽宁少儿社、湖北少儿社、安徽少儿社等榜上有名。
在颁奖会上,北京作家协会成就卓著、引人瞩目:由北京作协推荐的张之路的《极限幻觉》、曹文轩的《青铜葵花》和北京作家协会作家葛翠琳的《核桃山》纷纷获奖,占据较大比重。据悉,此前获得鲁迅文学奖的陈晓明的理论集,也是由北京作协推荐的。“北京作协是作家们的大家庭。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大繁荣,培育作家作品、做好服务工作是我们的初衷。”北京作协副主席李青说。
据悉,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每三年一次。它旨在鼓励儿童文学创作,推动我国儿童文学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此次评奖分征集作品、初评、终评三个阶段,历时九个月,共收到全国51家出版社、9家少儿报刊社的参评作品302部(篇)。其中为数最多的是小说,共计100部。
评委会主任束沛德说,评奖出现一种倾向,即:农民和农民工子女的生活更多地进入了作家的视野。“以前,对大城市儿童的学习生活往往描述很多,而农村少年儿童的喜怒哀乐几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此次,获奖作品除了呈现多样化——校园情感小说、动物小说、科幻小说应有尽有,那些原汁原味地表现农民工子女由乡村进入城市后心理变化、精神成长的作品也更多涌现。这些现状显示了社会对弱势群体及其子女的关怀。
《吉宽的马车》写农民工进城遭遇内心风暴 本报讯(任清)由作家出版社推出的长篇新作《吉宽的马车》,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一个懒汉为了爱情离开自己心爱的乡村和马车,来到大城市希望能获得物质上的成功并赢回爱情。懒汉的进城,引出了装修老板、酒店小老板、普通民工等由农村进入城市的各色人物的心路历程,他们经历着种种挫折、辛酸和精神上的磨难。他们获得了短暂的成功,却陷入了长期的迷惘。多年来,这是一部心灵化的小说,充满着诗意和宁静,同时又蕴涵着巨大的内心波澜。
创作完《上塘书》后,孙惠芬希望重温让自己身心踏实的人间烟火。在那里,她看到了一个整天打扮得干净整洁的懒汉,赶着马车在乡村游荡。这些想法被孙惠芬记在心里,让它慢慢生长,孕育成了一个懒汉和一个女孩的内心风暴。让她看到与传统人生观不同的别样的人生。
据悉,在《歇马山庄》、《民工》、《上塘书》等一系列小说中,“乡下人进城”成为孙惠芬的主要题材和叙述角度。她把民工进城看作是一种精神上的突围,一直关注乡下人的精神困境和出路。“我写民工,是因为我的乡下人身份。”她说,“我其实就是一个民工,灵魂上经历着一次又一次"进城"。不同的是,一开始写民工,写的是民工遭遇的精神苦难以及肉体的创伤。如今写民工,是写民工在苦难历程中灵魂的自求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