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海燕通讯员郝金英)记者从房山区了解到,五年来该区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优惠政策鼓励等措施,已经使5万余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全区就业压力已得到有效缓解。
近年来,随着驻区中央、市属企业深化改革,实行减员增效,大批职工成为社会失业人员;辖区内煤、砖、灰、沙、石企业相继关闭,大批从业人员和从事相关产业的人员失去工作,房山区就业形势严峻,全区失业率连续几年居高不下。
为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房山区建立了区、乡、村三级就业服务体系,全区所有乡镇全部建立了社会保障事务所,107个社区、462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服务站,实现了对全区劳动力就业状况的动态管理。并制定了五项优惠政策直击就业难题,包括对“零就业家庭”劳动力自主创业补贴1至3万元;对于本市一次性招用100名以上房山劳动力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给予60万元的岗位补贴等。
该区还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经济,千方百计开发就业岗位。其中,在经济发展一般的地区特别是大安山、史家营等关矿地区,实行产业结构调整,通过种植巷道蘑菇,建立杂粮、蘑菇、山野菜生产及加工基地,发展民俗旅游等,使近万名劳动力实现了绿色就业。
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山区,着重于分阶段地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近三年来共开发社区就业岗位1.3万个。在劳动力充足的地区,则以“城乡手拉手”协作机制为依托,引导城乡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组织了7场招聘洽谈会,成功推荐1272人就业。
截止到目前,房山区726户“零就业家庭”已实现了每户至少一人就业;全区的登记失业率也已经从2005年的7.33%降低到今年的4.58%。RJ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