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瑞克
巫永坚和他设计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最初设计图
12月18日晚,可爱的卡通形象“海宝”,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之意为四海之宝,以汉字“大”为人型。从汉字到吉祥物的原始创意,正来自于宝岛台湾的41岁设计师巫永坚。
创意来自“大”字 今年5月31日下午5点50分,距离上海世博会吉祥物征集活动截止时间还有10分钟。巫永坚带着他的应征作品,匆匆赶到征集活动办公室。没想到的是,在经过几个月的严格筛选后,这第26655件作品博得了来自海内外11位专家的一致青睐。
“海宝”的名字是由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组委会所取,意即“四海之宝”。“海宝”的原始创意来自于巫永坚,一杯浓浓的咖啡是巫永坚的创作灵感。
2007年4月18日清晨7点,平时习惯晚睡晚起的巫永坚“鬼使神差”地早早起了床,来到他常去的那家在上海徐家汇附近的咖啡馆。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在温热的咖啡中,巫永坚回忆起1992年他第一次来上海时的情景。当时小餐馆里烧一条鱼都要用煤球,而眼前的上海却变成了国际大都市。
“能不能以"大"字为核心,表达世界无限大、上海全拥有的理念?”想着想着,巫永坚信手在账单上胡乱画着。就在这时,一个关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的设计提案雏形闪现在他的脑海中。
巫永坚用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立体的汉字“大”,随后,他在字型上点出眼睛,添上笑意盈盈的嘴巴。这时,“大”字中的一横犹如张开的怀抱,一撇一捺恰似奔跑的双腿。巫永坚顺势再在字头上画上一绺微微翘起的卷发,这时,一个活生生的俏皮精灵出现在纸上。巫永坚在旁边写下:“海纳百川,所以成其大。博大精深,有容乃大”。“海宝”的设计草图就这样诞生了。
要把奖金捐给大陆西部 祖籍山东、老家在台湾彰化的巫永坚,毕业于台湾复兴商工美工科。在台湾时,他曾担任中华美术设计协会理事、中华平面设计协会理事。1992年,巫永坚来大陆进行业务交流,往后的10来年中,他都往返于两岸。在这期间,巫永坚设计的100多件作品获得了大陆广告设计界的奖项。
2002年,巫永坚正式移居上海,在徐汇区开了家形象策划公司,从事卡通形象品牌设计,并且在上海数码艺术学院任教。巫永坚说,设计“海宝”,大约动用他公司的五六名员工,花了一个半月时间完成。他们公司参与上海世博会吉祥物设计征选,主要是看重世博会的重大历史意义。
得知作品被选中后,难掩激动的巫永坚说,他的公司有这样一个愿望,那就是把获奖奖金以及日后出书的钱捐给大陆西部,并邀请1万名当地的贫困小学生来上海看世博会,其门票及交通费均由巫永坚他们负担。
曾错过奥运吉祥物设计 “欲辞亲爱沪江行,强掩乡思展欢欣。只身独斗无惧苦,唯期此趟不虚行。”这是2001年决定来上海发展事业第二春的巫永坚当时的心情。自从做了设计这行,巫永坚在台北、上海、北京、深圳、香港、巴黎获奖无数。决定最终来大陆发展,巫永坚说,那是缘于他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多年来,用心创造中国人自己的卡通品牌,是巫永坚的梦想。用汉字作为设计原型,正说明巫永坚“对汉字情有独钟”。他认为,使用中文作为吉祥物的基本架构,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内涵。他举例说,明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是一个印章,里面就是个“京”字。说到北京奥运,巫永坚还留下了一点遗憾。
当年在征集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作品时,因为巫永坚的爷爷恰好去世,所以他错过了应征时间。不过,巫永坚说:“世博会我不能错过,中国人等待世博会等了一个世纪又一个甲子,我一定要贡献心力,全情投入。”
(责任编辑: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