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说两句 2007年12月26日05:17 来源:中国青年报
洪岭村发掘现场报告
图/高山岳 文/陈云团
12月23日,看着发掘坑中的巨大恐龙化石,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洪岭村村民马申显得格外兴奋。正是他,在自家的田地里首先发现了这处恐龙化石。这些天,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工作人员正在对这具保存相对较好、颈椎背椎连接、形体巨大的恐龙化石进行发掘,因为埋藏很浅,化石外面包裹的细砂岩容易清理,现场看上去非常直观生动。
新发现的恐龙化石位于洪岭村第九村民组辖区内的一条小土沟内,旁边就是村民们连片的住宅。在沟北侧紧靠土崖的地方,有一个不规则的大发掘坑,坑深1米左右,中间原地保存着红褐色的恐龙化石,骨骼的形状看上去极为清晰,恐龙头颈向东伸、身子平卧。马申说,几年前,他在自家的田地里犁地时,突然犁尖带出一块红褐色的硬石,他一看,这块硬石和骨头很相似,也没有太在意。后来,听说有关部门在他们这一带调查、发掘恐龙化石时,他忽然想起几年前的所见,赶紧向有关部门汇报。
刘店,是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的一个贫穷山乡,位于伏牛山的北麓,处在中国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带上。两年来,这个偏僻的豫西山乡因为不断发现恐龙化石,引起国内外地质学界的关注。
刘店乡的恐龙化石最早发现于1989年当地民间兴起的收购“龙骨”药材活动,对此,1991年、1993年中科院的学者及专家两次到当地实地调查。2005年4月,当地农民建房采石中再次发现了“龙骨”,专家闻讯前来,初步认定“龙骨”为恐龙化石。从2006年2月下旬开始,在当地群众和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在汝阳县刘店乡、三屯乡一带大约1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地质调查人员先后发现残存的化石点30余处,并对其中的5处进行了发掘。
今年7月,河南白垩纪恐龙群发掘研究成果(第一期)新闻发布会召开,经过国内外多位专家共同研究确认,判定上述地区“汝阳黄河巨龙”、“洛阳中原龙”、巨型蜥脚类、中型蜥脚类、似鸟龙、大型肉食龙类恐龙等6种以上恐龙的存在,为一密集分布的恐龙化石群,具有重要科研价值。其中,“汝阳黄河巨龙”属大型蜥脚类恐龙,生活于距今8500万年至1亿年的晚白垩纪早期,复原后体长18米、高6米、宽3米,是目前亚洲地区已知的体腔最大的恐龙;“洛阳中原龙”是我国目前为止唯一发现、有确凿证据的大型结节龙类甲龙。
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张玉卿站在坑东头,指导着六七名当地村民进行发掘,大家手持工具,小心翼翼地操作。张玉卿指着西端稍显紊乱的化石介绍道,这些是恐龙化石的7节背椎和多条肋骨,背椎呈平躺姿态,在它的后部原本应当还有几节背椎和荐椎、尾椎,遗憾的是已经缺失了,目前还没有找到。
与现场的背椎相连的是恐龙的颈椎,保存比较完整,每节颈椎长60多厘米,总长有5米多,上部发生了移位,有些凌乱。恐龙的头骨、腿骨化石,目前还没有发现。张玉卿说,他们在这个点上已经发掘了6天,到现在已经发现了恐龙的颈椎、背椎和肋骨化石。这些背椎和颈椎保存数量多,并且彼此连接得非常好;其次,从这些背椎和颈椎的长度、粗细等来看,这条恐龙与已经命名的“汝阳黄河巨龙”有相似之处,初步分析,它应当是一种白垩纪大型蜥脚类恐龙,形体巨大,体长至少有十几米;再次,从目前的发掘来看,在这处恐龙化石的形成时期,这里的水面比较平,并且化石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被自然力量搬运轻微,保存状况相对比较完整。由于离地表只有几十厘米,包裹化石的细砂岩又比较容易清除,这处恐龙化石看上去很直观,对于科学研究非常有利。
听说这处恐龙化石虽然比较完整,但仍有多个部分缺失,村子里许多六七十岁的老年人都赶来了。据他们回忆,在化石发掘地点南边的沟里,很久以前人们垒的堤堰曾被大水冲毁过,为了保住堤堰上面的耕地,大家便就近找石块来补砌,其中一些石块就是从目前发现恐龙化石的这个地方挖取的。那里是否存在残缺的恐龙化石呢?
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古生物研究室主任贾松海是近两年来在汝阳、栾川两县开展白垩纪恐龙化石群调查的现场发掘组负责人。今年11月中旬,他们调查发掘组继续来到汝阳县开始工作,截至目前,又发现了数十处化石点,并对刘店乡境内的3个恐龙化石点进行了发掘,其中,一处是“汝阳黄河巨龙”的发现地,要扩大发掘的广度和深度,寻找更多的化石材料,完善对这种恐龙的研究;另外两处就是洪岭村的这两处新的化石发现地。目前,3处的发掘工作正在分头推进。
谈起在洪岭村第九村民组发掘出的恐龙化石,贾松海连续用“壮观”一词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经过测量,截至昨日,这里发掘出的恐龙化石长达6米多,最宽处有3.3米,各个椎体连接得很好,看上去非常清晰。“在此前的发掘中,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保存这么好的化石。”贾松海高兴地说。他们还将邀请董枝明等著名恐龙专家前来实地调查、研究,确定是否对其进行原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