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华邮轮变身海上大学
查看原文:www.bundpic.com
美国教育活动家约瑟夫•大卫•奥兰德担任过美国多所大学的校长,足迹遍及全世界。现在他发起的“海上跨文化学院”项目在一艘五星级豪华邮轮上进行。邮轮上设置功能齐全的图书馆、自习室、教室、讨论室、健身活动室以及能容纳200 多人的多功能厅。该项目旨在创立一个跨国学习社区,帮助学生塑造全球化的理念、态度及价值观,拓展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和领导技能。
文/胡颖 图/张洪兵
12 月13 日晚上21点,来自美国纽约Cazenovia College 的大学生Asheley挎着她的相机,匆匆赶上了高阳路码头上的美丽白色大邮轮,船体上有着醒目的蓝色标志“The Scholar Ship”。
这是全球首家由五星级邮轮改装而成的海上大学。来自35 个国家和地区的200 多名师生在4 个月的旅行中,将在邮轮上完成一学期的课程。
这艘五星级皇家加勒比邮轮“大洋二号”于2007 年9 月5 日从希腊比雷埃夫斯始发,途经葡萄牙里斯本、巴拿马城、厄瓜多尔瓜亚基尔、太平洋塔西提岛、新西兰奥克兰、澳大利亚悉尼。上海是第八站,然后经澳门抵达航程的终点香港。
微软公司“全球一体化及地区多样化”总经理克劳蒂特•怀特宁大为称赞这种教育模式,“远远超出了常规,能够更好地理解未来全球人力资源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将可以有效地提升其学生的就业能力。”
这艘海上大学在上海一周的停靠时间里,记者多次上船近距离探访船上各国学生的生活。船上赌场被改建成图书馆,宴会厅则变为教室,客房成了集体宿舍,游池、戏院及运动设施也供学生使用,而在这里的学习也能获得陆地大学所认可的学分。
“这4 个月,我比我过去20 年所学的都要多。我终于明白了,中国人说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原来是这个道理。” Asheley 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美国大学校长“下海”办学
“我相信世界上没有其他任何项目能够像‘海上跨文化学院’一样,给学生带来这样的跨文化体验学习之旅。”美国教育活动家约瑟夫•大卫•奥兰德(Joseph David Olander)博士说。在邮轮上创立了一个独具特色的“跨国学习社区”,随船进行环球航行,学生在攻读跨学科学术课程的同时,完成本科或研究生的一学期课程。这种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教育理想,在长达4 年的努力下,终于化为现实。奥兰德博士创立的“海上跨文化学院”(TheScholar Ship,简称TSS)今年9 月启程开课。每个学生收费19950 美元,其中10000 美元是食宿费用,9950 美元是学费。许多学生获得了所在学校全额或高额的奖学金。比如参加这所特殊大学的7 名复旦学生中有4 名本科,3 名硕士,其中4 人是免学费的。
68 岁的奥兰德博士拥有教育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他曾单独撰写、与人合著或编辑出版了48 种著作。其中《奔向星光》一书曾被《纽约时报》杂志评选为年度最佳作品。他担任过卫斯玛大学和玛丽克莱斯特大学等多所大学的校长或副校长。同时,他曾在日本、中国、澳大利亚、中国台湾、北美、南美、加勒比海地区以及希腊等地担任访问学者或顾问,精通汉语、日语、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深深明白“地球村”教育的重要性。
2003 年,写过不少科幻作品的奥兰德博士打算创立一项处于封闭环境中的跨文化交流项目。他希望项目“不在任何国家进行,又在任何国家进行”,学习所在地不拘泥于某个国家,不会受到所在国主流文化的影响;同时,学生们有机会多接触各种文化。他起初想在一架波音747上开展短期课程,后来发现飞机上并不适合教学,于是把目光锁定在一艘适合长途旅行的远洋客轮上。
世界第二大邮轮公司皇家加勒比邮轮公司恰好有一些服役10 年以上的豪华邮轮。公司不愿把尚能服役的船只拱手让给竞争对手,又考虑到春秋季节正值邮轮淡季,愿意给奥兰德博士提供邮轮办“海上跨文化学院”春秋学期的“校园”。每年1月和9月开课,春秋季航线有所不同。邮轮全长201 米,由世界知名轮船公司为该项目度身定制。船上设置有图书馆、自习室、教室、讨论室、健身活动室以及能容纳200 多人的多功能厅等设施,是名副其实的海上学校。复旦大学是中国唯一参与高校,来自经济、管理、新闻、环境科学、国关专业的7 名同学参与了这一跨文化体验。
通过奥兰德在教育界的口碑和人脉,摩洛哥的阿卡韦恩大学、中国复旦大学、澳大利亚的麦考里大学、墨西哥的蒙特雷伊大学、美国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纳的加纳大学以及英国的卡迪夫大学成为TSS 的学术理事会成员。其中,麦考里大学授予TSS 学生学分。奥兰德博士本人则负责督导从学术合作到邮轮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所有校务。
尽管奥兰德博士没有参加这次处女航,但他在希腊目睹了TSS 启航。
四个月留学四大洋
凭着事先的预约号,在接受了仔细审查身份后,记者得以亲自踏上这所海上移动大学进行参观。
整艘邮轮有7 层。1 楼有个巨大的健身房,有泳池,还有迷你的SPA 会所;2 楼的餐厅是整艘邮轮最豪华的所在,踏在艳丽的地毯上,衣香鬓影的宴会场面顿时出现在脑海; 4 到6 楼有大大小小若干个教室;3 到5 楼则是不同格局的卧室,通常是2 人一间有卫生间却没有窗户的标准间。如果上船前愿意多付500 美元就可以和室友换成一个有窗子的房间或者多4 平米空间的大房间。如果需要单人的44 平米套间,需要多付6000 美元。
来自澳大利亚的Aisha 聊起了她的一天。早晨6 点半,Aisha 起床,和同屋的墨西哥女孩Adriana 来到甲板上,和其他30 名同学一起学瑜伽1 小时。8 点,去餐厅吃早餐,在餐桌上和同学探讨如何完成一个与可持续发展领导能力课程相关的项目。8 点45 分,她与学习支持中心的人员沟通,取回《水资源管理》的作业修改。10 点20 分,开始上课。中午12 点,和来自日本的新朋友Yoshi 共进午餐。下午1 点,Aisha 和Yoshi 在泳池边晒太阳闲聊。她和Yoshi 一起去给家人打了电话,前2 分钟1 美元后每分钟3 美元的海事电话实在让人不能说太多。下午3 点,她到船上某个僻静之处自习。下午4 点半,Aisha 与同一居住社区的23 名同学以及他们的“跨文化居住顾问”一起,参加一个提升解决跨文化冲突技能的活动。晚上6 点,她与同一居住社区的同学共进晚餐,继续讨论刚才的话题。这所海上大学的工作语言是英语。参与学生的英语水平无论国籍,必须达到一定水平,参加本科生课程的学生至少在原先大学接受过一学期的教育,参加硕士生课程的学生则必须本科已毕业。
晚上6 点40 分,Aisha 上“全球化引论”的课。在课程设计上,TSS 通过“学习组”安排学生按跨文化的课题进行学习。本科生课程分为国际经济与交流、可持续发展、冲突研究、全球社会和文化变革、世界文化和艺术5个学习组。研究生课程分为国际经济、国际沟通和国际关系三个学习组。每个学习组下设有6 到12 个不等的课题。
晚上8 点半,她和朋友们到船上的剧院,参加由戏剧俱乐部组织的即兴表演。晚上10 点,和朋友在上层甲板上观看流星雨。11点,她和室友讨论关于下一港口共同去旅行的安排。到上海后,她们盘算着去西安看兵马俑。
许多学生为自己布置了繁忙的任务。复旦新闻学院的大三女生胡涵已经拍摄了不少于20 盘的摄影带,记录“海上跨文化学院”中多个国家女孩们的生活。在Cazenovia College 念视觉艺术的Asheley已经拍了超过3000 张照片记录此次旅途各地的风土人情。这些将在他们的毕业论文中得到体现。
复旦环境科学系研二女生张敏把系里面价值40 多万人民币的四套设备带上了船。“鉴于观测成本,我国一般都是在陆地观测,国外有航测看大气的垂直分布,海洋观测也很少。我国只有中国海洋大学每年跟着东方红2 号出去一两个月,做的也是近海观测,因此TSS 提供的远洋观测机会非常难得。”
她带上船的4套设备是臭氧观测仪、大气颗粒物采样器、雨水收集器和来测量气体浓度的DOAS。“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的学生此次也随商船进行海洋取样,但他们必须上岸后拿回实验室研究分析。但我这次是现场取样记录,数据来之不易。”由于第一次进行这样的测量工作,张敏上船后发现一个人维修设备十分辛苦。如今,臭氧测定仪的灯已经十分微弱,她还在坚持测量。张敏在船上选了跨文化沟通、全球问题、海洋科学导论和环境、自然资源和发展等课程。其中,跨文化沟通和全球问题是必修课。“刚开始我还不太会安排时间,不知道如何合理分配课堂学习和实践时间。”张敏说,“怎样突破并适应不同文化差异与同学沟通令我最头疼。”
除了个别因突发疾病被直升飞机接走的学生,大多数人非常享受这次旅行。但也不是没有抱怨的,邮轮上 6 成以上是女学生,她们抱怨“整天是太多面食类东西,吃饭的时间又从容,厨师的烹调技术又好,每个人都至少胖了5 公斤。”除了在船上学习,海上学院还安排学生上岸进行实地学习和文化旅游,并请来不同背景的专业人士,给学生授课或作文艺演出。在厄瓜多尔,有些学习组被安排去参观了香蕉园和可可园;有些则被安排在新西兰去参观了毛利人博物馆;在葡萄牙,无论是参观国会议会的真实工作场景,或者观摩里斯本最古老蛋挞店的制作流程;在上海,参观宝钢和听老上海爵士乐同样都是行程的一部分。
“对我来说,最有趣的是港口的学习活动,我可以聆听很多来自政府及非政府组织和社团的精彩演讲。这对我了解当地文化、政治体系和经济发展状况都是难逢的机会。同时,这有助于我用全面、整合的概念去理解和分析当地问题。”张敏这样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