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某重点大学新校区一角,水景宛然,恍若公园。本报记者 刘大江 摄
高校扩招后,由于投入不足、盲目冒进和宏观调控不力等原因形成的巨额银行债务,成为一些高校的沉重包袱。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称,2005年我国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量在1500亿至2000亿元之间。
部分高校难以偿还银行巨额债务倍感压力,特别是随着2008年前后还贷高峰期来临,更是如履薄冰。
四川某大学财务处副处长告诉记者:“2007年学校要偿还银行贷款近两亿元,而全年学费和住宿费收入总共才1.1亿元,我们急得双脚跳。”3月下旬,吉林大学校方贴出通告自曝“债务危机”,每年1.6亿元的银行利息已经压得喘不过气来,更别说偿还30多亿元的本金。
专家认为,此次部分高校集中爆发的“银行债务危机”,已经超出金融问题范畴,它暴露了长期制约高校发展的三大深层次弊端。
投入不足,特别是部分地方政府教育投入欠账太多 高校投入普遍不足,西部一些财力困难的省份尤其突出。记者从四川一位省级单位计财处负责人处得知,从2000年开始连续几年,四川省对省属高校的生均财政投入居全国倒数几名,预算内生均教育事业类拨款1998年仅有3351元,全国平均水平为6775元;2003年仅有2041元,全国平均水平为5773元;2006年略有增加,但幅度不大。与此同时,财政拨款在高校收入中的比重逐年大幅度下降。以教育厅属高校为例,1998年约占56%,到2004年下降到30.5%,其中个别高校甚至低于30%;2006年情况有所好转。
记者了解到,四川前几年全省高校基建拨款平均每年只有3000万元。一名熟悉内情的高校财务处处长说,西南石油大学还是部属院校时,它的基建拨款竟然相当于四川省当时46所省属高校的总和。
尽管部属高校被众多地方院校羡慕,但它们同样也“为钱所困”。直属教育部的西南财大财务处副处长王学钊说,每年财政拨款仅占学校总收入的40%,“绝大部分收入全靠自己去找。”
盲目扩招扩建,暴露部分高校急功近利的浮躁思想 记者调查发现,部分高校脱离实际,盲目扩招扩建,致使贷款规模超过警戒线,这种盲目冒进、急功近利的办学思想成为高校进一步良性发展的障碍。
首先,办学理念脱离实际,自身定位不准确,特别是盲目追求规模上的“大而全”。四川教育学院教育系主任李小融教授说,一些理工科大学热衷于搞“综合性大学”,不惜成本开办所谓的热门文科专业,既浪费了宝贵的办学资金,又荒废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专业。
其次,缺乏节俭办学意识,资金使用效率不高。不少高校的新校区恍若气派的豪华公园。一所全国著名大学位于成都市双流县的新校区,占地3400亩,“曲水环绕、绿岛成阴”,构成一个活水公园式的生态园林。该校一名教师对此感慨地说:“绿地率居然占60%以上,是不是太奢侈浪费了?”记者了解到,该高校贷款至少在10亿元以上。
第三,盲目乐观,对贷款缺乏风险意识。记者在采访中,一些高校部门负责人承认,当时扩招时过于乐观,认为只要拼命招学生,还贷就不存在问题。有的高校当时只看到建设的需要,对还贷并没有一个清晰方案。
扩招扩建过快暴露有关部门宏观调控不力 一些专家认为,高校扩招是提高国民素质、实现经济社会转型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其过程太短、速度太快,导致一系列后果出现,高校债务危机是其中之一。李小融教授说:“部分原因归咎于有关部门宏观调控不力,表现在部分高校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和基建立项,有关部门在审批时没有严格控制和把关。”
记者了解到,川东北的一所省属师范院校1998年在校学生规模仅为5000人,目前达到2.5万人,九年间增长了四倍;校区从1998年的340亩扩展到目前2500亩。
李小融教授解释说,以前四川省高等教育发展滞后,特别是川渝分家,重庆差不多分走了老四川一半数量的高校,高校数量骤然减少,老百姓升学压力更加突出,因此四川作出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决定。“但扩招幅度过大,就违背了教育规律。”
李小融教授认为,有关部门在审批高校上报的招生计划和基建立项时,应该理智,不应该跟着高校一起头脑发热。对不同类型的高校,要分类指导。(记者:刘大江)
10月30日,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明确表态,高校不得擅自转让国有划拨土地,用所获收益抵偿债务。至此,高校擅自卖地还债之路,已被堵死。
一份题为<高校负债问题的专题研究>的课题由北大教育经济研究所完成(以下简称<研究>),扩招后高校举债的发展成因和危机根源再次被关注。
近日,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完成了一份《高校负债问题的专题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底,教育部直属76所高校的贷款总额达336亿元,现有贷款规模相当于高校收入的51.1%。课题组认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中,上海交大的财务状况最好,北大次之。
日前,审计署向社会公布的对中国农业银行2004年度资产负债损益情况的审计结果显示,中国农业银行部分信贷业务存在潜在风险,其中之一就是高校贷款。近年来高校贷款规模不断扩大,而一些高校自有资金不足,其他还贷资金来源也很有限,使银行贷款面临潜在风险。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