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盗宝
2006年9月下旬,接到福建省文物局的命令,林果带领福州市考古工作队接管了这块沉船海域,而为了防止盗捞,边防派出所24小时在沉船海域巡逻展开长达一年的护宝行动。
2007年10月,总额超过500万元的发掘经费打到了中国水下考古队的账上。10月26日,20多名从全国各地抽调出来的水下考古队员在屿头岛集结完毕。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他们将对平潭大练岛沉船遗址进行抢救性挖掘。
到今年,中国水下考古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但迄今为止,每一次发掘依然是“抢救性”的。
“有人盗捞,于是我们不得不进行发掘,不管条件是否成熟。”林果不禁想起了不久前的“碗礁一号”事件。那是2005年,当时也是在平潭这一带海域,发现了一艘清代康熙年间的沉船,沉船上满载着远销海外的景德镇青花瓷。但当考古队员赶到现场的时候,沉船上的文物已遭到附近渔民的严重盗捞,有一个船舱甚至被洗劫一空。据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张威事后估计,文物至少流失了50%。
而在更早前的1985年,一个名叫迈克·哈彻的英国人在中国的南海海域盗捞了一艘清代沉船,为了便于运输和抬高价格,他在打捞过程中敲碎了60多万件成色普通的瓷器。之后他将沉船物品交给拍卖行拍卖,一件青花瓷叫价3000万美元,到场的中国故宫的两位专家因为价格太高,只能与它失之交臂。
“盗捞和盗墓一样,给遗址带来的是破坏。”林果说。
这一次似乎也不例外。
第一个下水的队员羊泽林一浮上水面就告诉队友:破坏严重。他看到:在这艘沉船遗址附近的海底,散落着大量瓷器碎片,旁边是盗捞者落下的铁铲、铁耙等盗捞工具;沉船半陷在淤泥中,船体损坏严重,船舱附近的海底松软下陷,怀疑是渔民盗捞炸出的大坑,船首、船尾因此已经消失;从瓷器碎片的数量看,盗捞已经造成了大量文物被毁。“盗捞者常常不计后果,为了得到一件瓷器不惜毁掉十件。”这让考古队员们十分痛心。
不过,他们也知道,盗捞者其实并非天生歹人。“拿平潭的盗捞者来说,他们大部分是当地渔民,生活贫困,又缺乏法律意识。”林果说。
事实上,不同于国外相对完善的商业打捞,中国渔民的私人盗捞远非都能大发其财。因为打捞设备需要大量资金,而能打捞上来的文物数量有限,在平潭海域的屿头岛,很多渔民赔掉了本钱。考古队员冯雷曾亲眼见到,在屿头乡卫生所,一位渔民因为盗捞蚀本服毒自杀。
“但海底文物的诱惑太大,在中国沿海的很多地方,盲目和冲动还在继续。”林果说。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