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如今已过而立之年,过去一人赚钱,现在带动一方———
本报记者李宇“发往罗马尼亚的3000件制服订单刚完工,意大利的服装订单又来了。”话音刚落,电话响起,汪前永用带广东腔的普通话与外地客户谈起来。
去年10月,汪前永带着在东莞打拼13年赚到的钱,回到家乡金堂县竹篙镇创办了永锐制衣厂。一年过去了,他的制衣生意越来越红火,在金堂已小有名气。
记者12月27日在金堂县了解到,与汪前永一样,金堂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了回乡创业,当年的“孔雀东南飞”今天成了“凤还巢”。
趋势:少小离家老大回
汪前永说:“在外面闯荡十多年,四五十岁了,还是想回家,心里踏实。”和他一样,金堂大多数“回引”老板都有10年以上在外打工的经历。
“早期出去的农民工随着年龄增大,有叶落归根、回报家乡的愿望;同时,东南沿海劳动力及土地成本逐年增加,产业梯度转移趋势明显,事业有成的农民工回乡创业也是大势所趋。”金堂县中小企业局副局长何斌说。
经过多年锤炼,这部分成功的农民工不仅掌握了技术,积累了“第一桶金”,思想观念、交际能力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变成“创业者”是他们自身发展趋势。
截至2007年11月,金堂回乡创业人员近7000人,兴办各类企业200多家,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20000多人。
“农民工回乡创业,可以解决一大批农村闲置劳动力就业。这样,"空巢"老人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社会治安问题压力可以减小,社会也更加和谐。”何斌说。
效应:“一人”带“一方”
戴金丝眼睛、开新款帕萨特,怎么看文仁浩都不像16年前在东莞吃一根油条过一天的打工者,但递名片时,一双布满老茧的手还是泄露了那段艰苦岁月。“打工吃过的苦让我终生难忘。”
所以,先富起来的他们“看到还没有富起来的乡亲们,总想让他们的腰包也鼓起来”。
文仁浩投资400万元与世界三大制鞋企业台湾“和信泰”集团合资在家乡高板镇创办了兴和制鞋有限公司,吸纳了当地1000多人就业。在“兴和”当工人一个月能收入1000元。
据统计,一名回乡创业人员每兴办一个企业可以带动7至8个人就业,“农民工回乡创业,不仅带回了家乡缺乏的技术和市场信息,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还为农民就业和增收提供了有效途径。”省中小企业局副局长梁治辉说。
金堂农民工回乡创业,正在实现“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加法”向“一人创业、致富一方”的“乘法”转变。
希望:加大政策扶持
在金堂,农民工回乡创业兴办的
基本上是制衣、制鞋等轻型加工业,投资少、生产规模小,因此,他们的创业还有点难。
这几天,金竹制衣厂的老板邓浩杰为产品的供不应求而担忧。“订单越来越多,又贷不了款,厂里流动资金严重不足。”
融资难是回乡创业农民面临的头号难题。虽打开了销路,但缺乏资金难以扩大生产规模;没有资产抵押担保,金融机构不予贷款……“要把"婴儿"抚育"成人",政府要服好务,要制订相关政策扶持回乡创业,同时在政策执行上要创新。”梁治辉说。
针对农民工回乡创业面临的问题,金堂出台了包括税费减免、金融信贷、土地使用、财政支持、工商注册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同时搭建了社会化服务平台,加大创业培训,为农民工回乡创业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条件。
梁治辉说,目前,省中小企业局正在考虑将一部分用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专项用于扶持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回引”企业将得到一定的资金扶持。同时,为小企业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的项目已经上报国家发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