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莉
2007年的沈阳在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以民生为重,以百姓为天,社会事业创造出骄人的业绩。
社会救助:为困难群众撑起一片天
12月29日,家住铁西区重工新村社区的低保户王大娘家很热闹,社区干部赶在元旦之前给她送去了米面油和速冻饺子,这使王大娘很感动。和82岁的王大娘一样,沈阳16万低收入家庭都沐浴着来自党和政府的阳光。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救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7年,全市募集扶贫帮困款物合计15.13亿元,成为沈阳历史上扶贫帮困捐助资金额度最大、取得效果最显著的一年。
全市农村低保工作高标准起步,渐进式发展,救助水平进一步提高,享受低保救助人员达11万多人。通过提高分类救助标准,扩大分类救助范围等措施,低保月人均救助额度已经达到50元;五保对象供养水平进一步提高,1.8万五保老人做到了应保尽保。在城乡困难群众的专项救助方面,沈阳建立了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实施了城市低保边缘户救助措施,出台了供暖补贴、住房补贴、助学补助、被征地农民生活困难补助等政策。在应急救助方面,逐步完善了救灾应急反应机制。每次水、旱、雪灾发生后,市政府有关部门都快速应对,及时救助,确保灾区群众基本生产生活。今年为灾民、贫困户新建和维修住房1000多套,为困难群众构建了一张稳定之网、安全之网。
城乡社区建设:夯实和谐社会之基
围绕和谐社区示范创建活动的开展,沈阳以“群众满意”为标准,提出了建设全国一流社区的工作目标。如今,社区公共用房平均面积由原来不足40平方米增加到348平方米,办公经费由年2400元提高到3万元,先后涌现出115个省级先进社区和230个市级先进社区,初步搭建起了城市基层新型管理和服务平台。社区治安状况明显好转,社区环境有了较大改善,成为居民群众生活的美好家园;有效开展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示范活动,先后培养了一批先进典型,村务公开制度日益规范,公开率达到100%,干部群众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意识明显增强。
社会福利:奏响孤老残困受助的福音
孤苦无依的老年人,年幼弱小的孤儿,行动不便的残疾人……他们的困难和不便时刻让各级党政组织牵挂着。一年来,沈阳“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照料为依托,机构供养为补充的福利服务体系”正在形成,全市社区托老所、小型家庭养老院发展到上千个,养老机构床位数达1.34万张。以市孤残儿童康复中心,市养老院老年公寓等万米福利设施为标志的一批福利院所改造建设工程相继落成并投入使用。孤残儿童流浪乞讨救助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先后为121名孤残儿童进行了康复手术,建立了一批形式多样的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基地。残疾人正在获得更多的平等参与社会、共享改革成果的机会……
双拥共建:续写模范城市的辉煌
沈阳有着多年双拥共建的深厚基础。今年,沈阳勇夺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双拥工作蓬勃发展并不断跃上新台阶。在地方支援部队建设上,广泛开展了走访慰问部队,科技、文化拥军活动,认真解决军官子女入学、随军家属工作安置问题,支援部队官兵住房保障社会化建设,掀起了拥军工作的新高潮。部队支援地方建设也屡立战功,在开展大规模植树绿化攻坚战里,在抗击特大暴风雪的严峻时刻,在扶贫帮困和城乡公益建设工程中,无数次地展现了驻沈部队官兵的英雄之举、爱民之情。沈阳还建立了军人优待抚恤金自然增长机制,深入开展“爱心献功臣”活动,不断提高重点优抚对象在抚恤补助标准、医疗、住房、义务兵优待等方面的保障水平。
慈善事业:在振兴的长河中扬帆
2007,是沈阳慈善事业可圈可点的一年。去年沈阳通过立法,确定了每年9月1日为全市“慈善日”。在今年首个“慈善日”,全市举行了大型系列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市委、市政府与中华慈善总会共同成功举办了“中华慈善文化(沈阳)论坛”,广泛开展了“一日捐”的“五个一”活动。这些精心策划的系列活动组织层次之高,参与人数之多,规模声势之大,社会影响之广,获得了中华慈善总会和参会代表的高度评价。携手慈善、温暖沈阳、共建和谐的慈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在慈善募集工作中,广泛建立了各级慈善组织,形成了经常性慈善网络。
为白内障患者提供复明手术的“光明行动”,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唇颚裂患儿提供手术的“明天行动”,以及“慈善情暖万家”的慈善救助项目等,正通过一笔笔慈善金的捐助、一份份爱心的倾注,得以实施、展开……靳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