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就是在这张病床上去世的。 |
黄玲 |
池响峰 |
遗房赠医生 谁解老人心
揭秘“医患房产交易”
疑云
卖房?赠房?近日,广州一位老人过世前将房产留给主管医生的故事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家属质疑遗嘱的真实性,认为老人去世前已神志不清,欲与医生对簿公堂。医生则坚称,接受赠与是尊重老人的心愿。
黄玲阿姨已经无法向世人亲口解释自己的决定。连日来,本报记者分别走访了与她相识61年的一位老友、当事医生、护工以及几位病友,通过她们对黄玲老人和池响峰医生的观察,试图还原老人从入住老人病区到去世前的一段生活。
文/本报记者翁淑贤、任珊珊 图/本报记者庄小龙
黄玲生前老友张华:
没有池医生就没有老人的母子重聚
“如果她最终决定把房子无偿赠与陪伴自己度过最后一段时光的医生,也在情理之中。”张华(化名)老人如此评述老友的举动。她1946年认识黄玲,这对革命战友以前还一起在北京待过。在随后的61年里,虽然各自生活变迁很大,但她俩的联系一直没中断过。张华从2006年12月5日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白云分院正式成立前3天入住,感觉不错。去年,80岁的黄玲动了腰椎手术,本来就已多病,术后更瘦得只剩一层皮,在张华的帮助下,去年4月中旬,入住到这家带有养老院性质的医院。
为护工跟60年战友夫妇翻脸
一开始,黄玲对医生、护士和护工都很反感。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黄玲在医院逐渐安顿下来,对医生和护工也不再黑脸了。2007年6月的一天,黄玲的战友陈伯的太太到医院探视她。一进病房,陈太太看见护工和她的孩子正开着风扇看着电视,黄玲在一旁看报纸。陈太太怕黄玲着凉,又怕电视太吵,说了护工两句,让她把风扇和电视关了。护工没吱声,倒是黄玲气得跳起来:“人家辛辛苦苦出来打工,你凭什么看不起劳动人民?!”老太一边维护护工,一边指着陈太太骂“恶婆”。陈伯跟黄玲是十几岁在越南当娃娃兵时就患难与共的老战友,按说两人的交情也不下60年了。她之前动手术,陈伯夫妇经常去医院照顾她。没想到住进来没两个月,黄玲的感情天平已经明显地倾向于与她朝夕相处、天天为她洗衣、打饭、抹身子的素昧平生的护工。张华说:“我理解,护工在她最孤独无助时给了她最直接的帮助,她才会为一件小事失控。”
医生促分离18年母子重聚
黄玲更依赖她的主管医生池响峰——黄玲不愿吃药,池响峰一来准奏效;黄玲有胃病却爱随便吃点饼干凑合一顿,池响峰让她改喝粥她也接受了。自打黄玲入院,张华就寻思:80岁的黄玲将来后事总得由家人处理。但无论怎么劝说,黄玲都不愿跟儿子见面。后来,当张华发现黄玲听池响峰的,于是就让池响峰去做工作。池响峰开始断断续续跟黄玲的儿子谭信民通电,将患者的病情告诉他,同时也不断劝说黄玲。2007年10月底,黄玲终于松口:“不要他特意来,如果他有机会上广州出差,顺便见一面就行了。”没过几天,池响峰在查房时就“顺便”向黄玲透露了她儿子很快要来广州“出差”的消息。11月17日上午9时许,黄玲终于在病床上迎来了18年未见一面的儿子。那天早上,张华闻讯赶去,至今回想起来她仍然很受感动: “18年有多长啊,真是替他们高兴呀!”那天,她跑到外面餐馆订了房,饭桌上,张华说了话:“你们能重聚,该好好谢谢池医生!”
房子一直是她的一大心病
“房子是黄玲最大的财产,也是困扰她的一大心病。”张华说,每次见到黄玲,她都数落张三、李四(张华不愿道明具体人)想在她死后图她的房子。临终那天的早上,黄玲还在嘟囔着:“有人要‘谋’我的房子啊!”就在黄玲过世的第二天下午,张华接到谭信民的电话,他第一句话就追问:“你知不知道我妈将房子卖给了池医生?”张华才知道,黄玲的房子已经有了归属。
死去的人一了百了,留下活着的人围绕着房产争论不休。事实上,许多细节已“死无对证”。张华意味深长地说:“她虽活了80岁,但后来长期与外隔绝,没什么社会经验,也绝不会想到身后还会发生这么多事。”
对话黄玲最后岁月的重要证人:
“事情有必要搞得那么扑朔迷离吗?”
记者:现在池响峰已说出房子是黄老太“假卖真赠”给他的,你怎么看?
张华:如果她最终决定把房子无偿赠与陪伴自己度过最后一段时光的医生,也在情理之中。我的孩子都很孝顺,天天打电话关心我,但他们不能天天陪着我。而在这里,护士、医生天天跟我见面,有什么事都是他们来帮忙。人是有感情的,我现在也将这里当成了家。不在这种环境里,许多人是体会不到这种感情变化的。黄玲住院,除了单位的同事、邻居和陈伯夫妇偶尔来过,极少有人探访。孤苦伶仃,没有亲人在身边,医生和护工的一句问候、一个笑容,她都会有感触。不过,房子的事她应该跟组织谈,把事情公开。她当初要是来找我说,我也绝对不会赞成的。
记者:如果“假卖真赠”说法成立,你说黄老太为什么要把事情复杂化?
张华:因为赠与手续真的很麻烦,我们公寓就有个阿伯是通过买卖关系把房子给他女儿的,而买卖只要给些手续费就能办成。我老伴走后,办财产赠与手续也曾不胜其烦。但无论买也好赠也好,医生都不该不声不响地收下这套房子,更不该一开始就不讲真话,让简单的事情变得那么复杂。
黄玲临终不糊涂 自称“精神不太好”
记者:有报道说,护工刘桃华发现阿婆之前思维一直都很清晰,但到了2007年10月以后对钱的概念已经糊涂了?
张华:黄玲不拿她找回的钱,还多给她一些,她可能觉得奇怪,但我不这么看。黄玲自己是很省的,但对钱财看得不重,对人很大方,吃饭都抢着埋单。我觉得她是有意给护工的。她曾跟我说过:护工不容易,天天吃辣椒哪有营养?事实上,护工对她也不错,有时还回家给她煮东西吃,老人嘴上没说,心里却很感谢,所以,多给护工点钱,想帮帮护工。
记者:护工说,在老人去世当天和前一天,池医生曾亲自给她进行两次肌肉注射,还强调以前都是输液,从没进行过肌肉注射,你怎么看?
张华:那也很正常,药是护士配的,有记录就查一查嘛。我倒是知道之前几天,她出去了一趟,不小心着凉了,后来转化成肺炎。临终那天我还去看她,她说:“你来了,是不是池医生通知你的?今天我精神不太好。”她吃不下东西,只喝了杯咖啡……80岁的人,来时就已一身病,很难再挺下去。
扯上医患关系对谁有好处?
记者:你有没留意媒体上的报道?
张华:我一直看,但那些报道真把我弄糊涂了。我在想:这件事有没有必要搞得那么扑朔迷离呀?一会儿扯上医患关系,一会儿又说要保护护工。我知道,这里的人并没有对护工怎么样呀!她不是还在这里好好干着嘛!这么做只会让事情更复杂,让医患关系更紧张,这对谁有好处?
记者:有人说,不管如何,作为医生,池响峰就不该收下病人的房子,这与收红包似乎成了一回事。
张华:这跟红包不能画等号,因为不能忽略老人的感情因素。池医生对黄玲不错,他一开始也不知道她有房子,他不做工作,黄玲母子也不一定能团聚。只是他太年轻,涉世未深。现在他把事情讲出来了,通过法律,该怎么办就怎么办,早日画上句号。我去过不少医院,这里的医患关系算是好的了。我女儿从国外回来,我不让她回家住而是住到这里,几天下来,她对我说:“妈,这里24小时都有人看着你,我总算放心了!”我现在看到这里的医生、护士一个个没精打采,做事谨小慎微的,心里不好受。
当事医生池响峰:
曾坚拒房产 老人骂我不把她当亲人
事件被披露至今,28岁的医生池响峰一直处于舆论关注的中心,他为此“消失”了一段时间。同事评价他“为人老实,好心办糊涂事,不要一棍子把他打死啊!”一个医生说,病人彭勤英去年10月出院时经济有困难,池医生还刷卡垫付1000元,“他对病人的好不是假装的。”而93岁的罗玉贞阿婆在病房里一听他的名字就对着记者大叫:“快叫池医生回来啊,我好想他!他是好医生啊!”就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他还接到一个退休老干部关切的短信:“池医生,你是不是被抓了?别怕,我相信你。”
他坦承,经过这段时间的反省,觉得“很后悔,应该坚定立场,不答应老人就好了”。回忆8个月来与黄玲的交往,池响峰说老人和他的缘分是通过一件件小事不断加深的。
老人因病痛曾想自杀
池响峰说:“2007年4月17日黄阿姨单位的人把她交给我,说她是个孤寡老人,要我多关心;从那起,黄阿姨就要我帮她交护工费、伙食费。5月某天,黄阿姨腰痛弯不下身剪脚指甲,我认为这是举手之劳,便来帮她剪脚指甲,她很高兴。5月中旬,黄阿姨冲凉不慎闪了原来就受伤的腰,痛得哭喊着‘要自杀’,我和其他医生给她安慰和治疗,并找她战友开导她,让她放弃轻生的念头。7月底8月初,我发现黄阿姨有药毒性耳聋,左耳听不清,我借了其他病人的助听器给她试,她很喜欢。8月的一个休息日,我和黄阿姨的战友陪她上北京路健民药店配了助听器,顺便逛了步行街。看到对古路面的保护,她说,好久没来了,变化真大,真高兴!”
“8月底,听说黄阿姨有个儿子在韶关,我开始给他打电话告知其病情,希望他们见面;他说她不愿见面,若贸然前来会被她骂,我听后打算劝一劝黄阿姨。9月我出外学习,黄阿姨查出低血钾,其他医生劝她吃药她不肯,我想起可通过橙子食补,就买了4个大橙子给她。9月28日,黄阿姨跟我促膝长谈,第一次提到房子的事,她要把房子送我,我坚拒,她生气,骂道:‘我把你当干儿子,你不把我当亲人!’”
去世前身边无亲人
“10月5日上午,我又打电话劝黄阿姨的儿子来看她;下午她又提出要送我房子,后来说卖给我,我觉得房子环境不错、交通便利,就心动了,并找中介咨询。”
“10月7日,黄阿姨说她邻居估计她的房子值50万元,她想以40万元卖给我,我接受了。10月8日,所有证件齐备,我知道黄阿姨平时都用现金,当晚就备了10万元现金带到病房给她,她给我收据,说:‘我是快入土的人了,这钱用不着,你先拿回去,房子是送你的。’我当时很矛盾,存了一部分钱入银行,还了一部分给老乡。”
“10月9日,中介公司派了两个人来,要确认黄阿姨头脑是否清醒,对买卖是否同意。她当时很警惕,叮嘱我:房子的事不要跟单位、亲戚、战友和邻居提及,一讲出来就麻烦!之后一个星期,递件成功我告诉了黄阿姨,她又写了一张30万元的收据给我。10月27日,拿到房产证,我给黄阿姨看,要她先保管,她说放医院不安全,要我拿回家。”
“11月17日,黄阿姨母子18年来首次团聚,她说已告诉儿子:‘我没留很多财产给你,也没有留大笔钱给你,你不要见怪。’11月22日,黄阿姨单位来人,我问她要不要把房子的事讲明,她不理。”
“11月24日,黄阿姨因之前外出着凉,引起肺部衰竭和严重贫血去世,身边没有亲人。”
病友朱乐堤:
病人对好医生怎能没感情
61岁的朱乐堤和黄玲住在同一楼层。“老太太跟别的老人不一样,见面跟她问声好,她不爱搭理人。”朱伯的妻子和黄玲的护工是老乡,在闲聊中听其说起池医生对黄阿姨很好。“去年10月池医生去外面学习一个月,老太太不舒服,就让护工打电话叫他回来,一个月回来医院几次呢,有时只是因为想他了就叫他回来。”朱伯的妻子说能够理解黄玲的选择。朱伯因病情需要接受针灸治疗。“池医生对病人态度很和蔼,有问必答,从不让我们空等,还经常过来问哪里不舒服。”她说,丈夫以前也住过其他医院,“我们有对比,态度好的医生,病人怎么没有感情?”
当事护工刘桃华:
“池医生的确对阿婆好”
护工刘桃华是这一事件的另一关键证人。在黄姨朋友、医护人员和病友眼中,这位脾气耿直的阿姨深得黄玲信任。“我说的都是实话,就是没看见她卖什么房子,收到什么钱。”面对记者时,她愤愤不平地操着一口浓重湖南腔,反复强调这一句,语速快得像打机关枪一样。
她不许记者拍照,担心“你拍到我的脸,回头人家把我谋杀了”。因为她的实话实说成为家属怀疑池医生的依据,她觉得自己这几天来在医院受到大家的孤立,心情一直不好,脸绷得紧紧的。遇见记者前来采访,火气仿佛找到了出口,她在走廊里嚷了十多分钟,才渐渐平静下来。
“报纸上说是你讲的,医生给阿婆打了针,她就变糊涂了。”同病房一位制服外套着一件红色皮夹的女护工跟她聊天。
“我只跟记者说,我不知道打的是什么药!到最后,我跟她(阿婆)说的话,说完她又问一遍,不是糊涂是什么?”她立即大声反击。
“我没感觉阿婆到最后糊涂。你口音那么重,说话快,阿婆耳朵是聋的,听不清!”同伴立即说。
“你说话确实这样。”受刘桃华照顾的病人也插口了。机关枪哑火了,她摆弄着手机,过了一会儿又抬起头,声音小了点,却透着明显的委屈:“反正我没跟人说池医生的坏话,我对每个人都说,池医生对阿婆好。”
其他医护人员:
看报纸才知阿婆不是孤老
“如果这事发生在其他老人身上,我觉得不可能,可是发生在黄阿姨身上,我觉得不意外。”在黄玲去世前经常为她做理疗的刘医生评价说,老人个性极难相信别人,平时做惯理疗的医生临时有事,换个人来做,她都不肯。
“可跟人相处久了,觉得你是真心对她,她便会对你很好,好得让你很感动。”刘医生说,平时跟她约了3时做理疗,她准会2时50分到,宁可在门外等10分钟,“请她进来也不肯,她总说‘你忙你的事情,不要耽误你’。”
“我一直以为阿婆是孤寡老人,看报纸后才知道原来她有亲属子女!”刘医生感慨。“我们这里住的老人,大部分是80岁以上的,黄阿姨是最特别的一个!”孙护士长说,这里的老人经济条件都不错,很多人亲戚常来看,而黄阿姨呢,来看她的人最少。“印象中,除了她的老战友,就是单位的人,没见过有什么亲戚。”
孙护士长说,因为长时间的相处,老人们跟医护人员感情很亲。“老人经常拿东西给我们吃,或者要请我们吃饭。”
老人家就像孩子一样,医护人员如果不答应,老人就会不高兴,觉得不领情,会发脾气。“我们请示过医院,吃饭要坚拒,可是如果老人家执意要请吃橘子糖什么的,吃一点就好,哄老人家开心嘛。”
赠与接受
涉及人物:
黄玲:生前为中新社广东分社退休老干部
池响峰: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白云分院医生,曾是黄玲主管医生。
张华(化名):1946年与黄玲相识,61年来一直有联系。2007年4月中旬,介绍黄玲入住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白云分院,本身住在分院老人公寓。因住得近与黄玲走动最勤,成了她最后岁月的重要证人。
陈伯:十几岁在越南当兵就跟黄玲是患难与共,交情不下60年。黄玲之前动手术时他常和太太去照顾她。黄玲后来为护工与之翻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