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养猪五年赚七千万
今报记者 王亚南/文
今年33岁的他是一名已有5年“官龄”的大学生村官。5年前,放着县城里优越的公务员不干,这个畜牧专业的大学生辞了职,顶着“不务正业”的帽子回到了农村,当起了这个村子有史以来学历最高的村官。
“大学生村官”引得村民交口称赞
2007年12月29日下午1时许,43岁的村民张清新正在村里的无公害绿色生态养殖小区带着自家的30头猪“散步”。两个多月前,张清新在小区预付了一半的钱,花费3万多元买了30头种猪,再有一个月,这些猪就要下崽了。
这几天,张清新一直在盘算,按照事先设计的科学养殖方法,一头种猪产下10头小猪应该没问题,30头种猪可以给家里带来十几万元的收入。每当想到这儿,他总是不自觉地笑出声来。
张清新是鹤壁淇县西岗乡坡袁庄村的农民。在一年前,该村的“中产阶级”家庭人均年收入还只有3000多元,2007年已经递增至4000多元,村里有很多像张清新这样“逐渐走上富裕道路”的村民。
村民们都说,这些变化多亏了一年前来村里的“大学生村官”、千万富翁介同彬。
大学生辞职公务员转行当村官
1997年7月,23岁的介同彬从河南农业大学畜牧兽医专业毕业。作为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跳出农门,被分配到淇县县城供销社工作的介同彬一直是父母的骄傲。“当时我一个月能拿五六百元,在县里也算是不错的待遇了,可我总觉得太平淡!”畜牧专业出身的介同彬一直为不能学以致用感到遗憾。
2002年,淇县县委在全县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公开选拔“大学生村官”。介同彬认为,实现自己抱负和人生价值的机会到了,他辞掉了供销社的工作。“我是学畜牧专业的,为什么不用自己的所学为乡亲们办点实事儿?”2002年,介同彬担任了原庄村党支部副书记,他决定依托淇县畜牧业较强的优势,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利用村里的粮食资源搞养殖。
率先致富成了村里首个百万富翁
不料,大伙儿对这个“不务正业”、“被城里淘汰”的大学生村官并不买账。介同彬暗下决心,自己一定要率先致富,这样才有说服力。“当时村里有个养猪场因为经营不善倒闭了,我就决定先从这个没有一头猪的养猪场干起。”介同彬说,盘下整个场子约需150万元,好在猪都是一年多后才能出栏,这让他有了足够的时间来筹集资金。
随后,介同彬从郑州牧专请来了知名教授常年在猪场担任技术顾问,又从华中农业大学高薪聘请了两名研究生、6名大专生,实现了规范化管理、科学化饲养,仔猪成活率达到99.8%,生猪出栏率达99%。
一年多后,介同彬不仅盘活了养猪场,还成了村里第一个百万富翁。2004年,介同彬乘胜追击,投资1800万元在村里建成了集猪苗繁育和种猪养殖为一体的淇县兴和畜牧开发有限公司。如今,该公司已成为淇县畜牧养殖业的龙头企业之一。
2004年3月,依托兴和畜牧开发有限公司,介同彬又筹建了淇县农友生猪产销专业合作社,开始带领全村人一起养猪致富。2006年,原庄村的人均年收入达到7400元,比2002年增加了4200多元,原庄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畜牧养殖专业村。
“抢手货”4年后再次临危受命
看到了介同彬的出色成绩,邻居坡袁庄村的村民强烈要求乡党委让这个“有本事”的大学生村官来自己村里当带头人,带领大伙摆脱贫困。
坡袁庄村是一个自然条件很一般的小村庄,一度被称为“破袁庄”。2006年6月,介同彬走马上任,他决定借鉴原庄村的成功经验,利用坡袁庄村畜牧养殖的基础和蔬菜种植的传统,建设养殖和种植两个小区。
依托兴和畜牧开发有限公司,通过争取项目资金和银行贷款,介同彬投资1300多万元在坡袁庄村建起了年预计出栏1万头生猪的生态养殖示范小区,租给群众养猪。“目前,小区里的56个养殖单元已被村民认购一空,预计户均年增加收入将达到8万元。”介同彬说,目前,全村144户中86户有了致富项目,预计2008年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将超过6000元。
当村官热度堪比报考公务员
如今,作为一名拥有7000万元固定资产的“成功人士”,介同彬说,这一切都得感谢鹤壁实施的“大学生村官计划”。
2002年6月,为提高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鹤壁开始推行“大学生村官计划”,不仅在创业启动资金方面提供优惠,还提供培训帮扶。
鹤壁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桂玉强说,5年过去,在鹤壁全市879个行政村任职的1353名大学生村官共创办了各类致富项目715个,其中,拥有百万元以上资产的达129人,像介同彬这样拥有千万元身家的“大学生村官”也有16人。这些项目不仅吸纳了8752名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吸引了10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前来就业。
桂玉强说:“今年,我们准备招收300名大学生村官,来自各地的报名人员已有1608人,热度快赶上报考公务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