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手机读报
从垃圾、污水处理过程中新工艺的应用,到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发布绿色建筑标准,太原市建设领域节能减排可谓新招迭出,每一个新鲜的做法,无不为绿色转型中的太原添加了一个个生动的注脚。
建筑中的新技术亮点 建筑节能,无疑是建设领域绿色转型的一个重点。1月1日,阳光明媚,记者带着浓厚的兴趣,随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来到了最具吸引力的几家小区进行采访,新技术、新工艺让人大开眼界。
当日,记者首先来到“国瑞苑”,据工程项目负责人介绍,国瑞苑在建设中采用了空调制冷制热运行、中水回用、外墙外保温、断桥铝合金中空玻璃窗户、新型节能格栅灯具、数控变频供水、永磁电机电梯等多项绿色建筑节能减排新技术,最突出的特点是采用水源热泵技术,利用城市原生污水作为恒温水源介质,通过热泵主机为建筑物提供冬季供暖、夏季供冷并附带提供生活卫生热水,独立的循环水系统密闭运行,不产生任何污染,比烧煤取暖、供热水、制冷等传统做法降耗节能,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单体污水源热泵制冷制热项目。
这样的工程项目不止一处。大唐四季花园应用集成技术,使得建筑与太阳能一体化;汇景花园采用断桥铝合金、中空三玻等方式,执行标准高于现行国家强制性建筑节能标准;太原理工大学游泳馆则有效利用太阳能供热系统,解决了游泳用水加热。此外,老年公寓、太原市呼延水厂生活区等单位应用了太阳能和浅层地热,丽华苑小区应用了地板低温辐射采暖技术,这些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形成太原市一批建筑节能的典范。
热计量表拉开分户供热序幕 “自从安装上热计量表,居民们可以自行调节取暖流量,真正实现了按热量收费,节能省钱。”太原市传染病医院住宅小区的李大爷深有感触地说。
分户供热,百姓期待已久。2006年,为实现供热节能、降耗、减排,太原市率先在太原市传染病医院住宅小区安装热计量表,随之警乐苑也成为供热分户计量试点——先按面积收费,根据能耗情况按两步制计算,采暖期结束返还节约部分,通过采集建筑能耗、行为能耗、管理能耗及不同楼层、不同单元的用能数据,为2008年全面实施分户计量收费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天龙大厦商场及宿舍区、省电管局宿舍区、太钢不锈钢厂宿舍区进行了分户控制的改造。目前,对既有建筑实施供热分户控制改造的共有22万平方米,实施分户计量的公共建筑达5.6万平方米,新建建筑实行分户控制的有1000万平方米,对6000户居民实现了“一户一表”新建和改造任务。
墙体材料中的废物利用 粉煤灰、煤矸石,这些长久以来被人们视作废物的东西,在新型墙材推广应用中派上了大用场。
1996年以来,太原市西峪新型墙体材料厂建成年产1亿块煤矸石烧结空心砖生产线,到目前为止,太原市共有70户新型墙材企业进行了备案登记,产品涵盖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石膏砌块、普通混凝土空心砖砌块、GRC板、工业灰渣烧结砖、煤矸石烧结砖、各类墙体保温材料等,新型墙材总量达20亿块标砖,利用各种工业废渣100多万吨,产值达3亿元以上。
目前,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也正在利用粉煤灰、煤矸石烧结多孔气体热工性能检测及系统评价。蒸压粉煤灰砖砌体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规程课题作为承重墙体材料推广应用的一部分,也将主要解决可利用大宗粉煤灰的“蒸压粉煤灰砖”与“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在实际应用中的配套规范问题,重点解决设计、施工、验收环节的标准,对工业废物的大量利用和改进建筑功能起到很大推动作用。
新工艺约束污水垃圾 2007年,太原市安装了污水净化明渠超声波流量系统,对污水处理水量实行无线监控管理,许多新工艺也在其中大展身手。
“采用竖直压缩工艺,垃圾收集车首先经称重计量后进入作业车间的卸料大厅,其尾部对准竖直放置的容器进料口将垃圾卸入容器中,容器装满垃圾后操作压实器,将容器内的垃圾压缩,再卸再压,反复进行,直至容器内的垃圾达到设计的装载量,这时将卸料溜槽收起并关闭容器顶端的进料门,将满载容器放置于转运车上运走,如此则完成一次转运作业。届时日转运城市生活垃圾600吨。”这是太原市南堰城市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工程处负责同志向记者描述的一幕。据悉,该工艺结构简单,开始运行后,可减少垃圾渗沥液在站内处理所产生的恶臭,降低运输成本,减少生活垃圾运输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
此外,城市污水也将得到特殊“关照”,城市污水三项工程建设服务面积达150平方公里:城南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处理工艺采用厌氧—缺氧—好氧活性污泥工艺,可使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污染物排放一级B标准;污水净化一厂处理工艺采用传统活性污泥法,升级改造后,全部出水水质达到一级A标准;河西北中部污水处理厂二期改扩建工程,污水处理工艺采用脱氮+气浮工艺(深度处理),工程竣工后,出水水质可达一级A标准。
2007年12月29日,《太原市绿色建筑标准》发布,强制执行节能50%的国家标准,技术内容条款达197条,其中的一些指标还高于国家的有关标准,并结合太原市市情,提出建筑主体为南北向、地下空间的利用、区域整体绿化和立体绿化、阳台开放、中水利用等方面的要求,使太原市绿色建筑标准更具地域性和可操作性,成为转变建筑用能结构、降低建筑能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突破口。
本报记者 范珉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