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人眼中的马克俭院士 |
45年“师生恋”
——夫人眼中的马克俭院士
随着73岁的马克俭教授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我省结束无本土院士历史的消息不胫而走。昨日,记者采访到马克俭教授的夫人成复秀高级工程师,了解到她与丈夫一起走过的45年风风雨雨。她见证了马克俭从一名普通的青年教师,成为我省第一位本土院士的磨砺历程……
同为工学院首届师生
1958年,国内百业待兴。贵州工学院(2004年8月并入新组建的贵州大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成立。
也正是这一年,19岁的成复秀怀着当一名建设师的梦想,从四川考入贵工,成为刚组建的土建系的首届学生。同年,刚从湖南大学土建专业毕业的25岁的马克俭被分配到土建系任教。两颗怀着寻找同样梦想的心灵,从这里开始相识走在一起。
“那时我们一边学习,还要一边参与建设校园。”成复秀老人回忆,当年的工学院所在地还是一片农田和荆棘地,课余时间,全体师生都得行动起来,义务平整土地,夯土坯砖建校舍……
青年教师马克俭要组织仅比自己小四五岁的学生们参加劳动。时间一长,这个没有老师架子的老师更像师兄,和大家打成一片。而这位喜好学习和运动又不摆架子的老师,渐渐吸引了成复秀。
建筑书籍成定情信物
1959年,马克俭被派往浙江大学学习一年多,专修“钢结构”,也就是他现在取得重大突破的领域。
一天,成复秀突然收到马克俭的邮包,打开一看,里面装的是几本建筑设计方面的书籍。由于当时刚建校,这类学习书籍比较少见,这对学习建筑设计的她尤为重要。接到这份特别的礼物,成复秀明白马克俭的良苦用心,于是更加努力学习。每隔一段时间,成复秀总会收到一本本书籍,而她也不时给正在进修的马克俭回信,探讨学习心得,同时也给他加油,鼓励他能学成归来。
在你来我往中,两人互相生出好感。不过那个年代对“师生恋”这样的字眼还十分敏感,两人只能把好感埋藏在心底。
1960年,学成归来的马克俭正式担任成复秀的专业教师,教授建筑结构课程。
风雨45年一路走来
毕业后,成复秀被分配到省建筑设计院工作。1963年,两人登记结婚,共同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直到文革结束之后,老伴才逐渐产生了要干出成绩的想法。”成复秀老人说,为了让自己的设计图纸变成现实,老伴长期在外奔走,接手一些小项目免费设计。她记忆最深的一个项目,就是接手设计省总工会疗养所的小食堂。为了节省建筑成本,老伴作出大胆尝试,在受力较小的部位,尽量减少钢筋水泥用量,取得了很大效益。
但到底该减少多少才合适,工程比较小的项目,用笔很容易计算出结果,但如果遇到大项目,计算起来就十分复杂。经过刻苦钻研,老伴归纳出一系列简便易行的公式,大大减轻了计算量。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老伴逐渐树立自己在钢结构领域方面的学术权威。
一票之差时,他选择了坚持
2003年,马克俭因一票之差无缘工程院院士后,家人、朋友都曾劝年近古稀的他放弃研究,安享晚年。成复秀回忆,可落选后的老马,不但没受丝毫打击,相反却相当兴奋。他说:“当选院士只差一票就通过,这是对我多年研究的最好肯定!我要继续努力。”
对于老伴当选院士,成复秀显得很冷静。“院士”这么至高无上的荣誉,无疑是对他多年努力和奋斗的肯定,高兴是自然的。但更多的是,她感觉到丈夫身上的责任更大了,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这意味着他必须拿出更多创新的设计才对得起‘院士’二字,也意味着他的一生都将奉献给建筑事业!”
“我本来打算等他退休后一起到全国各地逛一逛,看来现在这个愿望难实现了。”成复秀老人有点遗憾地说。
作者: 本报记者 徐子敬 申红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