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创造价值良渚遗址区的现在与未来
-观察记者(见习) 刘 静
2006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全委会和国家文物局在重设《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时,再次把良渚遗址列入“申遗”的预备名单。
价值颇高,管理日趋完善
良渚遗址管委会是一幢五层的小楼,每个办公室门口的旁边都挂着一块牌子,上面是在此办公的工作人员的照片和名字,下面是一块去向留言板,一切显得井然有序。
谈到良渚的申遗工作,叶维军兴奋地说:“申遗主要看三点:价值、管理和环境。良渚古城的发现,让我们的申遗工作推进了一大步,特别是在价值上。”这几天,来访的国内外学者络绎不绝,对良渚遗址的价值也大多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评价道“这么大的墙,这么大的城,而且保存这么完整,在中国同时期发现中还是第一座,非常了不起,让人大为震撼。”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严文明教授更是挥毫泼墨,用“良渚古城,文明圣地”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良渚遗址已经从‘文明曙光’晋升到了‘文明之光’,可以说为近年来的诸多争议划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叶维军表示。
在良渚遗址的管理方面,从省、市政府到管委会层层重视,这几年做了颇多工作。
1992年,浙江省政府专门出台《杭州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作为地方性法规发挥着法律般“铁”的效应;
1995年后,按照《良渚遗址群保护规划》的要求,余杭对遗址区内的基本建设规模实行严格控制,先后谢绝了10多亿元的投资项目;
1997年9月,浙江省交通厅公路局决定把对良渚遗址环境和保护工作造成很大影响的104国道南移,绕开良渚遗址区;
2002年10月,为了停止支柱性产业石矿开采造成的污染和破坏,遗址周边的30多家石矿被全部关停;
……
可以说,经过几年的发展,良渚遗址的保护工作已经逐渐形成了管委会、派出所、文明保护通讯员三者协同合作的良性互动局面。
“文明保护通讯员是一个基层民间组织,因为良渚遗址分布范围很广,所以我们在11个征政村、4个社区都分别确定一个人作为通讯员,一旦他们发现有人破坏遗址,就立刻报告给我们。随着良渚古城的发现,村民参与的热情更加高涨了!”叶维军说道。
古城属于城民,只有当地居民发自内心地热爱珍惜遗址,保护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下去,在东西南北各段城墙地挖掘现场,观察记者总能看到村民忙碌的身影,而每个遗址边上,也有一座座简易住房,日夜有村民住在遗址旁边,保卫着它们的安全。
环境整治困难重重
良渚遗址占地40多平方公里,人口3.6万,170多家企事业单位在此休养生息。叶维军给出的这组数字让人吃惊。这么多的人口和单位,要让他们全部迁出,需要做的工作太多了!
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良渚遗址管委会只能步步为营、层层深入,先从重点地区入手。莫角山遗址现在推测为良渚古城的“皇宫”所在地,当然是“重中之重”,然而这一区域也涉及到10多家企业和1万多平民。
在当地颇有名气的大关山果园就座落于莫角山遗址之上,果园本来就是福利企业,职工靠种植果树维持生计,现在为了保护遗址而搬迁,善后工作是大家关心的焦点。“对果园职工在瓶窑经济适用房区块进行集中安置或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对要求实物安置的职工按经济适用房政策,原有房改房、集资房采取产权置换,新增面积按同一区块经济适用房价格购买;对果园场部办公及相关设施适时迁移到遗址区以外的果园里场;预计果园搬迁将陆续投入资金4000余万元。”这是良渚遗址管委会制定的《杭州市大观山果园职工搬迁安置实施办法》中的细则。
仅仅一个莫角山遗址的整治就要动用这么多的财力物力,那么,整个遗址的保护工作量就更难以估计。“现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土地,二是资金。”叶维军有点头疼地说。
在良渚的保护上,有两条高压线是“老虎屁股碰不得”的,就是政府必需既要保护遗址又不能侵害到村民的农保田。
在良渚遗址上,理想的状况当然是不种一点东西,即使要种,也只能种些根较浅的蔬菜之类。可农民如果失去了土地,就等于失去了赖以生存的饭碗,所以管委会必需要在别的地方另行开辟土地,还给种地的农民。
用地指标都需要上级政府统一安排,这其中涉及的因素众多,因此工作进展较为缓慢。而拆迁遗址区内的工厂也是另一大难题,和征农保田一样,政府也得安排另外区块土地补给迁址工厂。虽然这两年管委会加紧工作进程,但莫角山遗址里仍有两家工厂没有搬出,观察记者站在遗址中的一块高地向下望去,这两个不大的厂房横在疏密有致的果树群当中,很是突兀难看。
“现在给我们的资金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搞良渚遗址保护,钱从哪里来,目前只能从政府的财政支出中挤出来。”“那您估计应该要多少资金?”观察记者进一步询问叶主任。叶维军想了想说:“我之前说过,42平方公里,550户农户,170多家企事业单位,我看起码要几个亿。”
对良渚遗址的保护,就是对中国历史的保护,价值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新良渚的“大美丽洲”畅想
谈到良渚未来的发展,“大美丽洲”是一个关键词。所谓的“美丽洲”就是指没有污染—好山好水、鸟语花香、环境优美、乡风纯朴,且有深厚的文化和历史底蕴,适宜人居、休闲、旅游的世外桃园。而这,也正好符合“良渚”一词的本意:美丽的水中陆地。
规划中的“美丽洲”是一个大概念,它不仅包括良渚遗址保护区的42平方公里土地,也涵盖了70平方公里的外围控制地带。其中以良渚国家遗址公园、良渚文化博物馆和良渚文化村为打造核心。
在良渚镇里转悠,过了升阳桥,就可以一眼看到一群宏大的黄褐色建筑,敦厚结实、互相连通,这就是新的良渚文化博物馆。新馆占地1万平方米,目前已经进入内部装修阶段,预计明年国庆前后将迎来首批客人。
然而,对于新馆的建设并不仅限于此,在新馆建筑周围的大约800亩土地以后都将成为新馆的配套区域,相应的发展不同层级的旅游产品。
从叶维军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尽情的畅想一下以后来良渚旅游的美好图景。先在遗址公园里观看遗迹,倾听考古挖掘的种种奇闻经历,生动真实地体会先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劳作、繁衍壮大,创造文明的历史画卷,接着来到外形酷似玉锥的文化博物馆,欣赏美妙绝伦的文物和再现历史的影片,了解良渚文化之谜,充分体会良渚文化的博大精深,得到触动心灵的震撼,然后漫步于良渚文化村,这是一个集旅游、居住、生产多功能融合的特色休闲旅游城镇,可以体验农家乐、也可以驻足渡假,这样一趟集文化欣赏和休闲放松为一体的旅游,谁都会觉得不虚此行,而良渚也将成为杭州除了西湖之外,另一颗吸引海内外游客的闪耀世界的明珠。
目前,历时6年之久的《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最近已在北京编制完成,进入了国家文物局的报批程序。《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报批,将是良渚遗址继1996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良渚遗址保护工作的又一重大突破。修改调整后的保护区划仍分为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景观协调地带3个层次。莫角山片南侧和西侧包括新发现的卞家山遗址、文家山遗址及葡萄畈遗址区块,由一般保护区改设为重点保护区,在重点保护区除了遗址保护工程以及规划确定的局部村庄整治工程外,不得进行任何建设工程或者挖掘、钻探等作业。
这份从2001年就开始编制的《杭州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作为《杭州市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的操作细则,我们都希望它能早日通过审批付诸实践,因为,古城的发现不仅给良渚带来了名声和影响,更关键的是改变了一方水土的发展方向,改变了良渚老百姓未来的生活。然而,保护遗址是重要的,城市发展是重要的,人民生活也是重要的,如何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最终达到共赢,必定将要走过一段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