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黄河管子声》剧照。人民网记者伍彧彧摄
人民网太原2008年1月7日电 (记者伍彧彧)“黄河水黄,黄河水长,九曲十八弯奔腾在三晋大地上。管声悠悠,管声悲怆,如泣如诉回荡在黄土高原上。”1月6日,一曲《黄河管子声》悲怆、哀婉地道出了黄河人的真情挚爱、自强不息的精神。这台戏获得历史上首个“文化剧目奖”,并将导演、表演、音乐三个单项奖收入囊中。
北路梆子 重现黄河岸边的文化魅力
山西北路梆子是梆子声腔剧种的一支,是清代盛极一时的山陕梆子遗响,也是当今山西四大梆子之一。
郭沫若叹为“激昂慷慨不寻常”。山西省忻州市北路梆子剧团为全国仅存的三个国有北路梆子剧团之一。《黄河管子声》便是他们和忻州师院艺术系联合演出的。
《黄河管子声》的编剧俞立华最初根据自己的小说改编成二人台剧本,经过多次修改最终出现在舞台上是北路梆子现代歌舞戏。音乐唱腔设计张德宁、孙宏旺、郭晓军萃取北路梆子、二人台和地方歌舞、音乐的精华,创作出缠绵婉转的音乐唱腔。曲目中始终以管子声《想亲亲》为主线,讲述了一个发生在黄河边上凄美感人的爱情故事。主人公大花眼的扮演者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成凤英,二柱的扮演者国家一级演员李建国,演员以扎实的梆子演出功底,淋漓尽致的演绎了生活在黄河边舨船汉们的艰苦生活,对爱情的向往和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黄河人精神。
在湖北宜昌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上演出时,观众热烈鼓掌28次。宜昌市广播电视局党组副书记、国家一级编剧张国春说:“小剧团,大作为,小剧种,大气派。质朴,细腻,真切,感人。”
情节跌宕 感天动地的情理魅力
这出由北路梆子剧团和忻州师院(群舞)联合演出的剧目萃取了本地北路梆子、二人台和地方歌舞、音乐的精华,像一首缠绵悱恻的西口情歌,以人性化的视角,个性化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缠绵婉转的音乐唱腔,酣畅淋漓地表现了晋西北人“苦日子笑着过,难日子唱着过”的乐观精神。
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伴着悠悠的黄河,伴着悠悠的管子声,舨船汉走了,留下女人大花眼和怀抱的小杏儿。八年后,又一个年轻的舨船汉二柱,黄河失事,留下了没过门的媳妇小花眼和没出世的娃娃。消息传来,小花眼跳了黄河,去和二柱做伴。大花眼救起了二柱,唤醒了压抑八年做女人的渴望,他们糜子地里走到了一起。然而,当小花眼未死的消息传来,二柱的心撕裂了,大花眼的心碎了,但为了没见过面的小花眼,她赶走了二柱。二柱回来了,却得知是走西口回来的亲哥哥救起了小花眼,并生活在一起。二柱不忍拆散他们,黯然离去。每年的七月十五,放河灯是黄河边的民俗,大花眼独自摆船来放灯,被滔滔黄河水卷走……
在创作形式上,引入抒情性和叙事性相结合的创作方法。《黄河管子声》既拓展了悲剧美的展示空间,又充分揭示了人物心灵的奥秘,强化了戏的诗化风韵;舞台设计以一条镶嵌于黄土裸露、起伏绵延的群山之间的黄河为背景,以不断变换的堤岸、农家小院、破旧的小窑洞呈现出晋西北人的人文环境;戏里所有的合唱、伴唱、舞蹈都在抒情中创造一种意境,把人物形象和情感融入戏曲中,提升了剧目的审美。山西著名戏剧评论家艾治国评价《黄河管子声》:“把那些质朴的、粗放的、带有些原生态之美的生活情节,经过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与变现主义的多元化的艺术加工和酿造,而升华为艺术之美、悲情之美,使观众品尝到原汁原味的黄河风情和人性本真的神韵之美。”
从《黄河管子声》看到了艺术上的创新,传统的北路梆子与现代歌舞、二人台的结合,传统戏与现代生活的结合。
巧妙结合 舞美动作勾勒情景魅力
《黄河管子声》中的舞蹈全部由忻州师院主创表演。历经两年的不断创作和演练,用丰富动态的舞蹈勾勒出一幕幕烘托主题的情景。
以歌舞演故事,整场镶嵌着四段舞蹈:背纤舞贯穿与全剧的始末,刚劲有力整齐划一表现了黄河汉子沉重豪迈、坚毅不屈的风骨;海红子舞以青春活泼、优美质朴渲染了乡土气息,凸显了独特的地域风貌和浓郁的地域风情;糜子舞勾勒了收获的喜悦梦境,把主人公之间的爱情和突破传统的结合大胆的表现与舞台之中;河灯舞以舞的形式承载者黄河边风土民俗的厚重,用舞蹈传达黄河儿女无助无奈无尽的心声。一位文学评论家说:美仑美奂的舞蹈,浓郁热烈的黄河风情,深深打动了观众。
《黄河管子声》震撼荆楚大地。许多观众说,黄河,黄土地,黄河管子声,土窑洞,拉船汉,高亢激昂的独特歌舞,将北方地区的传统文化符号和特色文化元素融为一体,构成了这部气势磅礴,打动人心的现代戏。其主题也正好映衬出金元之际忻州大诗人元好问的一句词话: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责任编辑:张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