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家长在大教室开会商议讨债 记者 高峰/摄 |
| |
学生并未受讨债家长影响,正常上学 |
| |
家长2005年就与校方签订的还款承诺书,但至今没能拿到钱 记者 高峰/摄 |
昆明南洋学校家长讨3700万“储备金”(图)
昨天(7日)上午,来自全省各地的80余名家长齐聚曾闻名一时的“贵族学校”昆明南洋学校讨债。每位家长手中的协议书显示,学校欠他们20万元以上的债务。据称共有140余名家长被拖欠3700余万元。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曾经辉煌“南洋”号称民办教育航母事情还得从南洋教育集团说起。
曾盛极一时的南洋教育集团,1993年一兴办就树立“贵族学校”品牌,入读学生每人要交22万元至28万元不等的“教育储备金”,学生全都来自富裕家庭。昆明南洋学校是其旗下学校之一。
2003年,该集团在全国拥有12所“一贯制”(幼儿园至高中)学校,资产达13亿元。第二年,又被中国教育联合会授予唯一的“中国民办教育最佳品牌”。此时的南洋教育集团有“中国民办教育航母”之称。
不收学费 交20余万元3年后全退
入学为何要交20余万元“教育储备金”?
据了解,“教育储备金”在早期的中国民办教育中,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融资方式,即由学生家长一次性交一笔钱给学校,就不再交学杂费和伙食费。学校用这些钱去兴建设施或投资获利,用于支付学生求学期间的费用,以及发展壮大自己。等学生毕业时,学校将这笔钱全额不加息退还家长。
这个诱人“馅饼”,让家长们动辄将几十万元“教育储备金”交给学校。有学者称,风行10年的“教育储备金”模式是在我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民办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摸索。
昨天讨债的80余位家长中,每人都为孩子交了22万元至28万元不等的钱。
翁新春昨天与一大群家长来到昆明南洋学校,显得十分激动。两年前,他为两名孩子和姐姐家的孩子四处寻找一所教育质量较好的学校。最终,他们找到昆明南洋学校,看到学校从小实行双语教学,师资力量不错,就决定让孩子在这里就读。
他手中拿着的协议书显示,当时学校要求每名学生交28万元“教育储备金”,其他学杂费和生活费一分不收,且这笔钱3年后全额退还。经讨价还价,翁新春把价格讲到每名学生25万元。就这样,交了75万元,可供3名孩子就读3年。协议签订时间是2005年8月24日。按协议,这笔钱将在2008年7月退还。
陷入乱局 全国12所学校破产或被转让
但从2005年8月开始,“教育储备金”开始到期,按协议需还钱给家长。然而,南洋教育集团却拿不出钱来偿还。家长们纷纷意识到,当初的诱人“馅饼”成了陷阱。
而就在 2003年底,南洋教育集团创办者任靖玺称自己对“导致不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彻底绝望”,在网上写下8万字的《教育炼狱十年》,将“南洋”的危机归咎于现行教育体制。他将股权转给另一位老总帅建伦后,退出南洋教育集团,举家移民新西兰。第二任董事长帅建伦上任后,不久被警方以涉嫌集资诈骗,被定为A级通缉犯,后被捕。
昆明南洋学校的家长们也像全国其他南洋学校一样,闻讯纷纷来到校园讨要“教育储备金”。尽管不少家长交的钱按协议并未到期,但他们十分担心拿不回这笔钱。
两年后,南洋教育集团崩塌。全国各地的学校纷纷被破产清算或被转让。
创办于2000年9月的昆明南洋学校,5年后的控股权,也落到四川量子控股有限公司。现任的南洋学校实际负责人梁家江称,正是南洋教育集团第二任董事长帅建伦2004年先后从昆明南洋学校提走1500万元资金,致使学校陷入危机。
像翁新春一样,昨天上午进校的80余位家长纷纷拿着协议书,每位家长交的费用在22万元至28万元之间。不少家长为此还打过官司,虽然都赢了,却还是拿不到一分钱。家长们经统计,学校共欠家长们的金额达3700万元。“我们都跑了10余次了,还是一分钱也没要到。”昨天上午,昆明南洋学校的不少家长这样说。这次,他们事先约好,集体来到学校选出代表讨债。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