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8日)下午2时整,文化部中国社会音乐研究会常务副主席、民革南京市委常委,南京市政协委员杨林(笔名杨林川)做客本报“扬子直播室”,就市民如何享受到真正的社区文化、南京怎样打造民国文化话题进行了交流。
在短短一小时的交流时间内,线上线下互动十分热烈,甚至有一位市民等不及网上提问,直接赶到本报表达自己的呼声。
话题一 让市民享受到真正的社区文化 网友:什么是真正的社区文化?
市政协委员杨林(下面简称杨):社区文化,即社区各种群众性的文化、教育、体育、科普等活动,社区文化不能离开群众的参与。社区文化具有服务性、娱乐性、无偿性的特性。社区文化的形式更加多元化,搞个活动就是社区文化的概念已被淘汰。
记者:目前南京市民对社区文化有何看法?
杨:日前我在对南京市居民双休日文化生活现状和需求时调查时发现,社区居民文化生活时间偏少,大部分的居民希望社区有非盈利性的文化活动场所,供市民休闲。从社区文化参与者来看,老人是参与的生力军,在职职工参与度低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许多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却总是一些“熟面孔”,这基本上是所有社区文化活动面临的难题。
记者:社区文化存在哪些不足?
杨:在社区文化资源的管理上,条块分割造成了对资源的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权偏重于集中,谁投资,谁拥有,谁得益。一方面社区文化资源闲置,得不到开发利用;另一方面社区文化资源紧缺,苦于无奈。在利用资源上,缺乏搞活的有效机制。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对有形资源重视多,对无形资产利用少;对现有资源使用多,对潜在资源挖掘少;对自家资源管得多,对盘活资源协商少。
记者:那如何让市民享受到真正的社区文化?
杨:社区文化设施的建造及社区文化活动需要一大笔资金。应建立政府、社会、个人等多渠道投入的机制。从社区的角度看,一是可实行社区文化建设经费与社区财政收入以一定的比例同步增加的机制。二是可建立社区文化事业发展基金,资金来源可从社区文化产业税收中提出一部分,也可接受社会各方的资助,甚至可由独家企业资助,制定基金章程,通过一定的程序投入社区文化设施和社区文化活动。同时,可鼓励通过房产开发来带动文化设施建设,使文化设施建设与街坊发展同步进行。
网友:社区文化是不是全民性的,现在的难题是什么?
杨:社区服务应该是全民性的,就是说社区中的任何阶层都可以有享有的权利和参与的自由。然而,目前社区文化建设的覆盖显然是有缺陷的。老年人、儿童一定程度上成为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生力军,而中青年这一层面却被最大程度地忽略了。这一阶层的大部分人几乎不清楚居住地的街道办事处以及居委的地址。但是,应该认识到,这一群体是社会的主体,吸引他们的参与,对提升社区文化建设的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他们有文化需求却没有合适的文化供给,要解决这个矛盾,吸引中青年的参与,是所有社区文化活动面临的难题。
话题二 南京如何打造民国文化 记者:围绕南京打造民国文化,本次两会你有什么提案?
杨:我们南京在历史上比不过北京、西安,在风景上比不过桂林,我们的特色就是民国文化,这是独一无二的。作为民国的首都在南京发展民国旅游条件是非常的优越,我提议在南京应该大胆开辟真正的民国旅游专线,打出南京民国旅游的牌子,加开几条民国名人故居旅游专线,让海内外的游客能够坐在车上领略民国的风采。北京就有名人故居和胡同文化两条专线,而且它们使用的交通工具也非常的有特色,分别是无轨火车和三轮车。
记者:对打造民国文化有哪些建议?
杨:南京近现代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的资料太少了,一些图片和很少的一些文物与民国首都的身份实在是不符的。现在还有很多文物遗留在民间,我们应该向民间收集这些民国文物,深化开发民国资源,将南京近现代博物馆向外延伸扩展,让这些文物成为摸得着、看得到的东西,甚至整个南京市都可以成为一个博物馆。
记者:南京在开发民国文化方面存在那些“败笔”?
杨:1912建筑群的成功在于它的商业运作,失败也在于它的商业运作。他们是打着民国保护的牌子,开娱乐中心的。1912到处是夜总会、卡拉OK、酒吧,看不到有任何民国文化的踪迹,他认为这样市场运作没有错,但至少也要开出一小块地方来做有关民国文化的公益性活动。比如开一些有出售民国服饰、纪念品的商店,在商店里播放民国音乐,让人们知道这里原来是民国建筑。
网友:作为民国时期的首都,南京建筑遗存类型齐全,为何目前只有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民国建筑才能享受有限的保护,免于被拆?
杨:《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和近现代建筑风貌区保护条例》规定,重要建筑和风貌区内的建筑不得擅自拆除和迁移,不得擅自改变重要建筑和风貌区内的建筑立面、门头、树木、喷泉、雕塑等。如果有改变或者损坏行为,将责令其改正或修缮。对逾期不改的,如果责任人是个人,则可以处以2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如果责任人是单位,则可以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尽管《条例》的实施被认为是民国建筑保护工作中里程碑式的一笔,但是民国建筑特殊的情况,决定了民国建筑保护依然非常复杂艰巨。产权不明晰和产权归属多头,一直以来是民国建筑保护的最大障碍之一。这一障碍在《条例》实施之后,依然存在。此外,民国建筑的保护从“死保”进入“活保”,这个“活保”的开发程度应该多大,仍然存在许多争议。(王宏斌)
委员小资料: 杨林(笔名杨林川),男,1967年12月出生,籍贯江苏南京,大学学历,1998年10月加入民革,现任文化部中国社会音乐研究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民革南京市委常委,南京市政协委员,多年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他热爱中国书画艺术,业余时间,研习不断,以此陶冶性情。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