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稀银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就进一步加强审核把关、精简会议文件、改进会风文风,提出了一系列的意见。其中,国务院办公厅对会议的数量、会议进行的天数、发言时间长度、与会者人数、文件字数等,都给出了硬性指标。
(1月8日中新网)
精简会议可谓老生常谈,这次定出硬性指标,关键是要落实。另外,要从根本上达到勤俭节约、降低成本的目的,还要抓住精减经费这个“龙头”。根据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央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的规定,会议费开支标准提高到原来的3倍多,综合定额提高到每人每天:一类会议400元;二类会议300元;三类会议260元。以一个500人参加的三类会议为例,一天即需经费13万元,如果召开三天即为39万元,这还不包括参会人员大量的差费。之所以出现开长会、甚至开成变相的旅游会,并非是形式上的少受约束,而是充裕经费来源使然。
精简会议须从精减经费入手,这个道理并不难懂,但为什么还是一直推行不了呢?一方面源自许多部门以开会代替工作已成模式化,以致出现了可开可不开的会照常开,可开短会的开成了长会;另一方面则是会议经费难以统一化,会议主办方级别越高,会议的成本也就越高,使得开会包吃包住、包发纪念品、甚至包组织旅游的口子乱开。如果我们只把精力用在精简会议的时间和发言长短等方面,那只能是治标不治本,会议短了,但规格高了;发言少了,但会后活动多了;文件字数降了,但相应的会议福利多了。所以,除了对会议本身进行完善外,还要重点从会议经费着手解决,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精简会议的成败得失,迫使我们必须走好精减经费之路。在修改《中央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的基础上,不仅要有严谨的年度会议预算,而且要有严密的会议执行制度;不仅要从严控制每次会议的日程安排,而且更要在减少会议人员及人员使用经费上下力气;大力推行电视电话会议;试推行费用包干制,尤其是要降低住食条件,杜绝发放任何纪念品和以参观为名的变相旅游。只有从源头上从严控制会议经费的预算和使用,才能真正让会议的成本降下来,那种常开会、开长会、讲长话、常讲话的“会海”才能逐步被填平,所谓精简会议也才能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