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主笔方大丰
1月8日,备受瞩目的“东新合作”方案,未能在上海举行的东航临时股东大会上通过。超过70%的东航流通股东投了反对票。“东新恋”的夭折,被认为是国航借力资本之手而进行的强力“阻击”。
“东新恋”已然成为关注的焦点,而“棒打鸳鸯”的国航,则与东航之间展开了针锋相对的“口水战”。
前者谴责东航“贱卖国有资产”,后者质疑国航“存有垄断野心”。事件演绎开来,当事者、旁观者争得天昏地暗。
无论如何,股东们的表决结果已经出来,这是不需要争论的。
简单地看,这是市场的力量目前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市场选择了什么?目前还没有最终的答案,对于博弈的多方来说,目前也并无输赢对错可言。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符合广大股东利益以及符合国家的整体产业发展战略的最终方案,仍然要由市场和投资者去选择。
人们正在寻求对于这一事件的理性判断,比如,有观点认为:“公开透明的市场股权博弈”,相对于过去国有资产处置的方式来说,“已然进步了许多”。
因此,针对这一事件的更极端的看法是———“这是到目前为止,此次事件唯一值得欣慰之处。”
不难发现,透过东航、国航之争,更多的人表达了相对一致的看法:政府在大型国企整合中正在逐渐扮演市场监管者的中立角色,企业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权,重组的方式基本上是由企业按照市场规则进行充分利益博弈后确定的。
国航、东航、新航并购案一波三折的过程被认为“是一次伟大博弈”。持这种观点的人们,表达了对于国有资产“让渡”方式变革的赞赏:“股东首次采用西方公开竞购战中非常普遍的策略,而不是任由控股的国有公司或政府关起门自己决定交易。”
国航、东航和新航都是上市公司,这为并购方式的变革创造了条件,而政府的中立态度进一步为中小股东意志的表达提供了空间。经济界十分看重这一点,认为“对于中国资本市场交易以及外资并购具有双重的划时代意义”。
显然,股东为导向的资本力量对产业发展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国航“介入”的底气或许正基于此。国航有关人士表示,不论是去年在香港市场买入东航H股,还是最近反对东新合作,从根本上讲都是一个市场行为。“我们一直认为,坚持政企分开、按照市场规则办事,政府有关部门不可能干预"东新合作"投票。”
事实上,在国航介入的过程中,人们也的确很少看到行政的手在干预。之前,国资委曾发表声明,一方面支持中央企业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另一方面企业经营行为由企业按市场化原则自主操作,以此来表明政府部门会尊重市场规律,而不是“拉郎配”。
到2010年,我国现有的152家央企将重组至80—100家。有专家认为,虽然此次“东新合作”方案未获通过会给东航重组带来很多阻碍,也会使国航在未来的股权争夺中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但在今后的国企重组方面却具有很多积极意义。
中国股民都在津津乐道央企重组和国企并购,将之视为“做多”中国的主流“题材”。而在全球化背景下,针对中国企业的兼并重组也必将成为未来全球金融市场运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东航股权之争,不仅使东航、国航得到了锻炼,也为监管层和国内其它有意兼并重组的企业提供了一次近距离观察学习的机会。
至少,人们已经看到:越来越多的可能性使得国企重组有机会摆脱某种“路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