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月12日电 (记者雷志龙)记载着草根劳动者“心灵呼喊”的打工文学作品,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冬天早晨,隆重而尊严地走进了中国文学殿堂,与主流文化“热情拥抱”。12日上午9时,在由中国作协创研究部、《人民文学》杂志社、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联主办的全国打工文学论坛上,12位打工作家向中国现代文化馆赠送了他们的文学作品,并领取了中国现代文学馆颁发的“入馆收藏证书”。
握手与对话
打工作家备受关注
出席本次全国打工文学论坛的嘉宾,不仅有来自“第一线”的打工作家们,也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建功、中宣部文艺局长杨新贵、作协书记处书记张胜友、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段亚兵等领导,还有来自首都各大文学期刊的主编、文学评论家们。在论坛上,大家围绕着“和谐文化建设与打工文学”展开讨论,完成了一次主流文化与打工文化的握手与对话。
发端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打工文学,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然蔚成气候。与会者一致认为:打工文学是劳动者的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坛最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要文学现象及创作潮流之一。关注打工文学,就是关注打工群体的文化权益,保障这一群体自主地表达他们的心声、表达他们对广阔世界的体验与想象。这对于促进打工者的文化认同和社会认同,协调打工群体与各主要社会群体之间的和谐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扶植打工文学的发展,不仅是一种文化建设,更是建设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部分。
据介绍,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文联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高度重视对打工作家的培养,扶植打工文学创作,同时也一直致力于对打工文学现象的研究和评论。此前在深圳已成功举办了两届全国打工文学论坛,引起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
打工者写 写打工者
打工文学的生态描摹
打工文学是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中应运而声,主要孕育发展于外来务工者密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由草根阶层创作,真切反映了打工群体的生存状态、情感世界与理想追求,并形成一股不容忽视的文学写作潮流。
“打工者写 写打工者”正是打工文学的题中之意,打工文学的作者们均来自生活的第一现场,携带对时代的切肤体验,以形象、鲜活的文字,在书写底层个体生存境遇的同时,也记载了中国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历史,记载了当代中国人从传统到现代、从封闭到开放过程中的精神历程,为当代文学积累了新鲜丰富的中国经验。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涌现出一批思想性与艺术性并重、时代性和人民性俱佳的打工文学作品,有许多作品登上《人民文学》、《收获》等主要文学期刊,《人民文学》近年来也先后推出郑小琼、王十月、戴斌等新锐作家。2007年5月,郑小琼以散文《铁·塑料厂》获得人民文学奖,日前又荣获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
相关阅读·论坛发言摘录 -领导专家说-
“打工文学是劳动者的文学”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建功)
“打工文学一直在路上” (中宣部文艺局长杨新贵)
“农民面对巨大的文化饥渴,需要有更多的文化权利” (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段亚兵)
“打工作家们提供了其他作家所不能提供的鲜活” (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宏海)
-打工作家说- “没有文学,我不知道自己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可能和兄弟姐妹一样,成为工业流水线上的一员。” (王十月,湖北人,初中时因成绩不好被学校退学,先后当过建筑工、酒店小工、美工、酒店管理等。)
“打工十几年,顺便搞搞文学。” (曾楚桥,广东人,一直打工。)
“我是一名称职的打工者、不称职的作家。” (卫鸦,湖南人,一直打工。)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责任编辑:郭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