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9日早晨。
天大亮了,昆明西昌路进入市区的一个路口没有照例的路障和警察,“今天不管了?”一个开黄色QQ车的女孩落下车窗玻璃,自言自语的同时把眼光投向了正在路边观察过往车辆的记者,她要寻求答案。
一
这是2007年12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按规定本来是昆明每月例行的“无车日”,但这个星期六到了,“无车日”却没有如约到来。因为元旦假日的增加和调整,29日要照例上班,这个“无车日”被取消了。此前,政府已通过大众传媒向社会作了公布。
市民李建国属于不看报不看电视新闻的人,早上妻子让他开车送女儿去学钢琴,他说:“你们坐公交车去,我进不了城,今天是无车日。”妻子告诉他取消了,“取消了?以后都取消了?我就说这样行不通。”
后来老李对记者说:“都是不看新闻给闹的。我还以为以后都没有了。”
类似老李这样有私家车不希望有“无车日”的市民不少。
昆明市的机动车饱有量已接近100万辆,大部分集中在主城区。机动车里私家车占80%以上,“我观察了好几年了,昆明人收入低,但喜欢享受,喜欢吃穿玩,有点钱就会买车,”1994年就从福建来昆明从事茶叶生意的黄先生说,“昆明的私家车大部分是小面包和夏利、奥托等5万元以下的车。”就着林先生的提示,记者放眼大街上,排队等信号灯放行的车流里,十之八九果然是他说的那些车。
两百平方公里左右的市区居住着300多万人,城区老旧不堪,街道细窄,“人口密度太大,最近10年净增了五六十万辆车,怎么受得了?”而居民基于传统和现实的观念又喜欢挤在老城区居住,交通压力更大,只好在有限的空间打主意。
交警王警官说:“除了严格执法,严格管理,我们还想了不少物理办法,比如微循环、打通断头路、利用拆除违章建筑开辟通道、禁止左转弯等等,能想到的都想,也都做了,但毕竟有限,交通压力还是很大。”
于是,人们把目光投向了欧洲前几年比较流行的“无车日”。
二
2007年9月22日,昆明和全国部分城市开展了首个“无车日”,这个“无车日”给市民和地方官员带来了一个浓浓的“怀旧情感”———市民普遍反映:“道路通畅了,环境宽松了,空气清新了。”
当天记者在主城区大街上看到,马路空荡荡的,尤显宽敞,市民汪清想起那天还在咂嘴:“哎呀,那天好几分钟才有一辆车通过,给人的感觉是1987年又回来了。”
尝到甜头后,昆明“每月都有无车日”变成了政府的决定,并正式出台施行。这项决定规定,从2007年10月27日起,每月最后一个周六作为“无车日”,禁止公交车、出租车和执行任务的特种车进入主城区。
随即,争论以有车和无车作为分化的利益单元,应声而起,至今仍不平静。
三
2007年10月27日第2个“无车日”,昆明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组织了近千警力在一环路33个路口执勤。从上午9时到下午7时,交警共劝阻返回车辆2万余辆次,对送病人到医院等特殊情况的538辆汽车实行登记后放行。但也有一些驾驶员不服从交警指挥,强行冲卡现象时有发生。
昆明的“无车日”是以交警在入城路口设岗并“劝止”入城的方式来保障或者实现的,“有车族”对此颇有微词,“无车族”则力挺,有人甚至主张主城区彻底永久禁止汽车通行。一位“有车族”扬言要告到法院,要求赔偿因为“每月都有无车日”而导致他一年12天的汽车使用费用。
对于“无车族”中“永久禁车”的观点,一位接受采访的林姓大学教师说:“这是农耕文明对工业文明的本能反应,也是一种顽强的记忆。其实,你今天无车不等于明天也无车,你主张全面禁车,也就是禁你自己。此外,对汽车的本能反感实在是过激反应。开车的人使用路面空间是大一些,但他付出的经济代价也大啊。购车费用、使用费用、驾驶培训这些都花了不少钱。骑自行车或者走路有多大的成本支出?”
不少人对政府主导“无车日”也有说法。
他们认为1998年9月22日兴起于法国的“无车日”只是一个概念,不是禁令,目的在于引起大家对环境日益遭到破坏的关注度,引导公民自愿采取“绿色出行”的方式,但不是使用国家强制力禁止公民使用交通工具。
大学教师林老师说:“"无车日"的最大价值是象征意义,不是实际效果。"无车日"目的主要在于提倡一种绿色生活方式和环保价值认同。在法治社会,公民就是纳税人,政府出台任何政策都不能无视纳税人的权利。”
张明在一个政府机关供职,对于“"无车日"是概念提倡”,他认为:“设立"无车日",要没有交警出面设卡管理,谁听呢?提倡的后面要没有强有力的管理,那不是空谈吗?”
律师刘先生认为在《物权法》已经施行的背景下,政府做事要本能地克制和理性,“《物权法》把睡着的猫唤醒了,人们了解自己权益和政府管理之间的界限,所以政府任何行政行为首先都要规范、合法。”
小老板王心田搞装饰工程,他用车频繁。记者问及他对“月月无车日”的看法,他说:“咳,怕啥?每月不就十几个小时不让走吗?不就城区不让走吗?我觉得没啥了不起的。我如果正好"无车日"有活儿要干,提前把货备好了,就没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