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长今》风靡亚洲
当人们惊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时,却未必能意识到其内部蕴含的缺陷与问题,比如中国文化产业的滞后。
2003年,中国文化产业有从业人员1274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7%,实现增加值3577亿元,占GDP的3.1%,这一比重比发达国家低近50%。在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在GDP中的比重都普遍高于10%,美国则高达25%以上,在其国内产业结构中仅次于军事工业,位居第二,而且自1996年以来,其文化产品出口就超过航空航天工业成为第一大出口产业。
日本文化产业的规模也比电子业和汽车业还要大。
文化出口的状况更是令人尴尬:中国经济总的出口是长期顺差且顺差持续增长,但文化产业出口却一直是逆差,而且逆差比例高达1:7,图书贸易逆差比则达到1:10,影视等众多领域的逆差比更高得惊人。
当国人惬意地享用着进口大片、外国动漫、欧美音乐等外来文化产品时,可曾想过:中国开创并传承了数千年的儒家文化,为何却拿不出像《大长今》这样席卷东亚的文化抢手货?木兰从军的传说源自中国,人家迪斯尼为何能用它制作动画,让无数中国观众心甘情愿地送上银两,由此赚了个盆满钵满?
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虽然已成为世界贸易大国,虽然拥有数量巨大且仍有增无减的贸易顺差,却长期在国际文化贸易中“赤字”高悬,这种尴尬的窘境该如何扭转?
要消除这种令人尴尬的“文化赤字”,进而尽快跻身世界文化出口大国行列,最重要的一条,就在于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将发展文化产业、扩大文化出口,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实现全面转型和科学发展的重点内容和紧迫工作。
改革开放30年,让中国正在成为全球瞩目的“世界工厂”。由于国情所限,“世界工厂”长期以来出口世界的,绝大多数都是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品。行销全球的“中国制造”在换回巨额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的同时,中国也逐步落入国际分工和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低成本的背后,强化了低学历、低工资、低保障的恶性循环,付出的更是高能耗、高污染等严重代价。更为无奈的是,人家对价廉物美的“中国制造”还并不领情,随手举起汇率、质量、安全等大棒,就将中国赚回的微薄利润打个落花流水。
其实,“中国制造”的窘境与中国文化出口的窘境是相辅相成的。如果说,由于历史的欠账和现实条件的制约,这种境况是中国腾飞必经的历史阵痛,那么,谋划进出口贸易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战略转型,尽快启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大力提高文化产品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软件产品的出口比重,在让文化大国跃升为文化出口大国的同时,使“世界工厂”供应世界的,不再仅仅是物质产品,而更多的是类似原创影视、动漫游戏、文艺演出等之类的文化创意产品,已是中国政府高层的当务之急。(张智新作者系首都经贸大学公共管理系副教授) (来源:国际在线-世界新闻报)
(责任编辑:张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