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市场经历锤炼出高西庆良好的适应性
2007年9月,高西庆出任中国国家主权投资基金总经理一职。
这位1981年出国留学的海归,作为中国证券的创始者之一,因为拥有在华尔街的执业经历,对于海外与中国资本市场的熟悉以及在全国社保基金副理事长任上的境内外投资经历,而被视为第一代海归中难得的具有全球投资视野的人物。
在资本市场:创始者与挂靴者
有一则常被人提及的高氏逸闻。1988年,王波明、高西庆两位留美学生在美联储楼下有个约定:要在中国建立证券交易市场,回北京后干5年,如果干不成,高去东边修自行车,王到西边卖包子。
当然,社会不会允许这样的人才去修自行车和卖包子,如今一个是财讯传媒集团董事局主席、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总干事,另一个是众所瞩目的中国国家主权基金中投公司的总经理,亦商亦仕,不仅参与掌握2000亿美元外储投资权,在仕途上也进了一步。
1988年3月,王波明、高西庆、王巍三人共同执笔,写成《关于促进中国证券市场法制化和规范化的政策建议》,与稍后宫著、周小川、高西庆等8人起草的《中国证券市场创办与管理设想》,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开闸前官方与民间智囊的一次重要合作。1988年11月9日在中南海接受中央领导人的咨询,距高西庆回国仅3个月,当时他身份为对外经贸大学副教授。
1989年底设立联办,高西庆任首席律师,不久,上海、深圳交易所开张,联办都是主办单位。以民间与学者之身行官方之事,反映出当时官方资本市场既想尝试又怕出问题的矛盾心态。
没有这些海归对于资本市场的信仰,没有敏锐的商业嗅觉,恐怕中国的资本市场会延宕数年。高西庆曾以特有的外表谦和下十足傲气的高氏语言回忆这段历史:“证券市场从那个时候、以那种方式搞起来,的确有偶然因素。有人对我说,要不是你们几个人折腾,中国还得再过些年才有资本市场——这不是恭维,而是说股票市场现在的弊端该由我们负责,或者说证券市场搞早了。”
高西庆初次为官并不顺畅。1995年,因“健康原因”主动辞去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首席律师、发行部主任之职,接受记者关于王小石案的采访时他表示,(寻租)情况越来越复杂。能说出“腐败是市场自己找到的平衡点”的人,内心对非市场的行为想必痛恨之极,但他居然还要为这样的行为“埋单”!挂靴而去因此成为傲慢书生的最佳选择。
在高西庆首次为官的3年间,最愿意提及的只有两件事:一是起草国务院《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另一件就是H股的成功发行。前者使股市离市场化近了一步,后者则为中国资本市场留下了通往国际市场的一个活眼。
回到对外经贸大学教了一年书后,高西庆出山担任中银国际总裁一职,直到1999年再次升任证监会副主席。并非巧合,与高西庆相知的周小川在2000年2月担任中国证监会主席。中国资本市场由此进入海归派主导的市场时代。
2001年初,证监会中的“海归人士”近50人,占总人数的20%,且多数成为各部门的正、副职,思想路线与组织路线俱全。但推出的国有股减持充实社保基金、推出开放式基金、国内投资者投资B股、上市公司增发等,无一不遭到市场的抵制与质疑。水土不服尽现无遗。在一个错误的时间即便做出了正确的决策,也很难说是明智之举。2004年海归代表之一史美伦离职证监会副主席时,有人评价她“带给了股市未来,却没有带给我们现在”。
在B股融资渠道不畅、人民币资本项目严厉管制、B股上市资源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让国内投资者投资B股确实是一大败笔;普遍的寻租现象使几乎所有的市场化举措都为资本市场的权贵阶层找到了寻租空间,使海归派所有的技术创新行为动辄得咎;而国有股减持这一五部委数次会议的集体决策,在失败之后,因为证监会坐在众目所瞩的火山口上而成为无从分辩的众矢之的。
在周小川2002年12月卸任证监会主席之职后,海归派大势已去,中国资本市场迎来了本土派市场人士的主导期。高西庆于2003年被免去证监会副主席一职。
在全国社保基金:闲职不闲
2003年2月到2007年9月,高西庆任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党组成员、副理事长,负责投资业务。
高西庆曾觉得副理事长这个职务是个“闲职”,但闲职不闲。在任上,高西庆有了全球投资的视野,完成了从律师、监管者到投资者与监管者的蜕变,被国内外投资市场普遍看好为一个优秀的投资市场人士。
期间,社保基金最大的变化是向主动性与国际性投资迈出了一大步,同时社保基金的国有股补充方式基本尘埃落定,股权划拨方式几乎受到除国资委之外的一致首肯,社保基金由此掌握了投资自主权,而不是现金的被动接纳者。
一方面,社保基金面临高达8000亿元的巨大空账;另一方面,以2005年4.16%的收益率,根本赶不上实际通胀的步伐,财富急剧缩水。但2006年社保基金的收益水平创下历史新高,收益率为9.34%,已实现收益加浮动盈亏,经营业绩为620亿元,收益率为29.01%。
2006年12月社保基金在全球范围聘任海外投资管理人,共收到84家国际知名机构关于香港股票、全球股票(美国除外)、美国股票、全球债券、现金管理等5大类委托产品的106份申请,最后入选10家,将管理超过10亿美元的投资金额。《华尔街日报》称“以近乎无可指摘的步骤和效率先后完成了从筛选、缩小范围、面试、洽谈合同到确定最终人选的工作”,这是外界给予高西庆的极大褒奖。
2007年6月高西庆卸任前夕,大谈社保基金将进入风险更大的私募股权基金。有迹象显示,与凯雷、KKR、TPG已经有过一轮接触。其实早在2006年,社保基金就投资10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首家产业基金渤海产业基金的发起人,此前曾以1亿欧元投资了中比产业基金。
在副理事长任上,高西庆终于找到一个平台,得以践行自己的国际化与市场化投资理念。正因为在社保基金的个人转型,高西庆得到了更大的平台——中投公司。
在中投公司:危险的总操盘手
2007年10月,中投公司成立,这是中国金融史上的大事,也是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标志性事件。公司董事长楼继伟说,中投公司将实行政企分开、自主经营、商业化运作。在可接受的风险范围内,实现长期投资收益最大化;不违背商业利益的前提下,保持公司的透明度,这是国字号金融公司转变的开始。市场化运作原则是楼继伟与高西庆的共同信念,而中国外汇体制要改革也非实行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不可。
作为购物掌柜,高氏风格已经有所体现:第一步,争取成为在境外上市央企的战略投资者,出资1亿美元认购中铁H股只是小试牛刀;第二步,模仿社保基金,进行投资外包,针对不同地区推出不同主题的基金,为避开当地市场壁垒,与当地的基金公司结盟。投资黑石是个试探;第三步,全球选秀,招聘24个岗位,涉及投资、风险管控、项目评估和IT等领域。毫无疑问,高西庆正努力复制自己在社保基金的成功模式。
市场化不仅是理论,更体现为实践能力,必须面对严厉指标考核与舆论质疑的时刻考验。
首先是赢利指标。中投公司年收益在10%才能保本,而久受赞誉的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年均收益率才9.5%。中投公司成立之前第一单投资的私募股权基金黑石,目前因黑石股价下跌造成账面损失60多亿元人民币。中投公司遭遇的指责是冒进、不专业、不拿国家的钱当回事。
“希望大家能稍微减少一点赌性,把眼光放长一点。”用高西庆自己的话辩解就是要“看得比较长远”,这笔投资有4年的锁定期,一切都在未定之天。并且黑石已经与中投一起在海外参与资本市场的参股并购,战略上有其价值。
其次,中投公司面临多重目标的不确定性。据称,中投公司的主要负责人认为,汇投公司应主要投资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金融产品,并对金融机构进行股权投资,但是国家发改委等机构希望中投公司做一些战略性收购,对一些国内"走出去"的企业注资。这必然导致中投公司在投资方向上要兼顾市场与国家战略,因此对于中投公司的考核也将是非市场化的,有人因此称之为戴着镣铐的舞者。
目前到手的1000亿美元,从中国人民银行手上购买汇金估计要630亿美元,扣掉投资黑石的30亿美元,余下340亿美元要预留款项作为中国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及中国光大银行等重组计划中的注资部分,可用资金并不如想象中充分。这对高西庆来说是个考验。
高西庆只能继续在自上而下建立的市场中适应下去,这位第一代海归的代表与其同道,正像洋务运动时期的市场派一样,在政府的首肯下进行市场实验,他们得益于政府的支持,也受制于政府的支持;他们在夹缝中的实验成功与否,决定了市场化在中国资本金融这一核心领域的推进速度。
高西庆曾说:全世界100多个证券市场,只有中国的证券市场是以自上而下方式建立起来的。在任何场合我都强调建立多层次股票市场,为什么没有实现?只能由历史来看。过几十年或许能看得更明白。
以最大的信念按照市场规则行事,以最专业的精神面对资本市场的挑战,以最谦逊的情怀对待出资人的诉求——其余的一切,的确要由历史评说。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第1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