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手机读报
“我省作为典型的资源型省份,资源开发活动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资源开采部门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资源市场的变动对经济的波动具有深刻影响,资源环境代价高昂。
"黑色产业"变成"绿色产业",正逢其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着力点,参加全省“两会”的代表委员对此寄予厚望,纷纷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循环经济,要抓好“抓手” 背景资料今后,我省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要途径,着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目前,国家已批准我省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省,全省先后有6个企业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我省确定了30个试点企业、10个试点园区、11个试点社区、11个试点县和2个试点市。
“废料是放错的资源”,已成为我省许多企业的共识。“现在我们用煤矸石和中煤发电、制砖,省了成本还保护了环境,这个账怎么算都合适!”省政协委员、山西焦煤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薛山介绍,该公司近年来坚持把资源“吃干榨尽”,已形成“煤炭-电力-建材”“煤炭-焦炭-化工”两条循环经济产业链。
“循环经济不仅是企业内部的事情,还是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次的有机整体。”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复明列席参加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针对一些企业热衷搞“小而全”,导致循环不经济、不环保、不集约等问题,他指出,循环经济的核心是“补链接环”,譬如在区域层次的循环经济中,不同的企业和不同的产业之间要形成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互换的共生组合关系。企业要学会把一些事情交给别人去做,别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
张复明提醒,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还要防止出现“劣币驱除良币”现象。他说,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起步阶段,循环利用资源会使成本上升、利润下降甚至亏损,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通过财政补贴、减免税或价格政策等,使企业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外部效益内部化,实现内外部效益的统一。
节能减排,“推手”齐发力 背景资料2007年,全省一大批落后产能被淘汰,依法关闭相关企业690户;今年,90%以上的电厂将安装脱硫除尘设备,实现80%的脱硫效果。
“过去,山西拥有廉价而富裕的能源,掩盖了高耗能的尴尬。”张复明说,“随着国家逐步建立合理的资源、能源价格形成机制,这种能源优势已一去不复返。”
在采访中,代表委员们认为,除了利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引导市场主体自觉节能之外,我省还要大力推进技术进步,改造能源利用装备与工艺,依靠技术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山西要启动煤炭清洁化与废物资源化工作,必须引进高科技团队。”据省政协委员、省环保局副局长关存先介绍,2007年6月,我省与北京大学开展省校合作,成立“北京大学山西新能源新资源产业中心”,通过国际一流专家带来的国际一流技术,从工艺源头上完成经济环境双赢。他说,“比如粉煤灰这种电厂的废渣,经高科技加工成高档壁纸,每吨能卖到3000元至1万元。”
“节能降耗,不仅要不断强化企业的主体责任,政府的主导作用也要不断强化。”张复明建议,我省要完善和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作为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作为国有企业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关存先委员一语中的:“环境问题,不仅是工艺技术问题,更是社会管理问题。”
发展服务业,实现山西“突围” 背景资料据测算,服务业比重每上升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会减少3万吨。据统计,2006年我省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仅为36.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个百分点。
“山西要发展,必须走出煤的阴影,煤并不是山西的全部。”代表委员们认为,山西“绿色转型”的突破口就是大力发展以文化旅游业和现代物流业为重点的服务业。
“守着这样一个山川秀美的绿色家园,山西人为何还要舍近求远、远游他乡呢?”省政协委员、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主任李华说,这表明我省旅游环境特别是生态旅游环境,尚不能满足游客需要。她建议我省加大投资力度,修建、改造、扩建各大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事实上,生态旅游渐成热点旅游产品,省人大代表、夏县庙前镇西村岭联村党总支书记王志忠尝到了甜头。几年来,他带领村民铺天盖地种树,把西村打造成“天然氧吧村”,去年又新建改造了350眼窑洞,建起了“朝阳沟庄园”,让城里人前来体验土布编织、摘枣挖药的乐趣。王志忠对记者说,现在西村每天接待游客200多人,日均收入达三四千元,可安排剩余劳动力40多人。
“硬件上去了还远远不够,”李华委员对此深有感触,“我曾陪同外宾前往我省著名景区芦芽山观光,此处风景绝佳,然而环境卫生状况不尽人意。我向导游人员询问当地风土人情,对方竟一脸茫然。可见,不仅环境卫生亟待治理,诸如旅游人才培养等软件建设也应加强。”
本报记者田建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