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观察与思考
“馒头标准被讹传”的三剂生长“酵母”
“给馒头定形”的国标经相关部门澄清后自然会被人们一笑而之,但是,这里面长存的生长“酵母”,却实在让我们笑不出来。
■河南社旗 张东阳
1月4日,闹得沸沸扬扬的馒头风波又有新进展。
在馒头应是“圆形或椭圆形”的“国标”“讹传”之后,我们好不容易见到了国家标准《小麦粉馒头》的“真面目”,这一真面目来得何其慢啊。要知道,这一标准是相关部门历时两年多时间“炼成”,去年10月16日由国家标准委和国家质监总局“正式发布”,并于今年1月1日起实施。现在,如果不是由于讹传,如果不是网友的强烈抨击,这一本该早就公之于众的国标真不知道会什么时间才与我们见面呢?
然而,这么长时间制订的一个有关无数百姓每天都要“吃”的“国家标准”,相关部门为什么不能拿出来让公众广泛参与?而且,正式发布都几个月了,甚至开始实施了,不说是普通公众,就是相关馒头企业、地方相关部门(四川省质监局标准化处负责人3日就表示,目前他们还没有接到相关的文件,所以无法对该标准的实施作出进一步的解释)都不知道,而第一个报道此“不实新闻”的媒体还是在此标准实施后的2天后。如果相关部门能够以开放、慎重的态度制订、宣传这样的国家标准,还会不会有媒体报道出这样的不实新闻?相关部门对“国家标准”的制订、实施的“自封”可见一斑。这是馒头国标被讹传的第一剂生长“酵母”。
其二,个别记者的职业道德缺失是第二剂生长“酵母”。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新闻都不可能失去了这一本真的东西。然而,新闻的真实性只能来自于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职业良心和社会责任感。近年来,假新闻并不少见,比如前一段时间的“纸馅包子”新闻,其震撼效应可想而知,然而,当证明这一切不过是个假新闻时,造假者、播放此新闻的媒体、相关责任人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样的教训的确应该警钟长鸣。然而,仅仅只有半年时间,这样的“不实新闻”再次发生,而且,还是发生在正规而严肃的“国家标准”里。如果相关记者或负责人能多一些职业道德,多一点社会责任,想必求证国家馒头标准的具体规定并不难。
这里面的深层原因,正是由于新闻记者及媒体的职业道德的缺失和急功近利行为(比如,迎合人们的寻求震撼新闻的心理,为个人谋求稿费、政绩或名气,为媒体谋求收视率、发行量进而是广告收入)导致。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样一个深层问题,那么,类似的虚假新闻、不实新闻必然还会不断出现。
此外,过多的标准、法规也是无稽之谈的“圆形或椭圆形馒头”国标产生的另一剂生长“酵母”。近年来,随着国家法规的不断完善,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确实得到了更多、更广泛的保障。然而,从某种程度上说,法规的过多,却也淹没了法规的“功效”。比如,今年元旦开始,就有25项新法规开始实施,到底有多少人能够一下子说清楚这25项法规都有哪些,具体涉及到哪些领域,有什么新的规定?既然说都说不清楚,那么又如何能够真正在日常生活中很好地遵守和实施呢?
此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能看到像规定“馒头形状”一样的不少新奇标准、新奇法规。比如,前些日子就有江苏美女标准、山东美女标准出台。而对于法规,就更有“具体的”,比如,骑自行车打手机可能要罚款,随意倾倒、抛撒或堆放垃圾的个人将被罚款200元等难以实施的法规。此外,“报考女公务员,乳房要对称”,“不准为男领导配女秘书”等的法规禁令,同样也很可笑。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才会让记者想当然地相信(当然报道过后,更有一些公众相信)“馒头应该是圆形或椭圆形”等国家标准的。
由此看来,无稽之谈的“给馒头定形”国标之所以为众多人相信,确实还真有一些“酵母”在里面呢。“给馒头定形”的国标经相关部门澄清后自然会被人们一笑而之,但是,这里面长存的生长“酵母”,却实在让我们笑不出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