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宁1月16日电(记者张进林)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国政府针对三江源生态建设而实施的大规模人才培养和使用计划已取得明显成效,人才培训计划为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提供了有效的技术和智力保障。
被誉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区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分布区,也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这一地区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当地和三大江河中下游地区乃至整个亚洲地区。
从2005年起,投资规模达75亿元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在三江源地区启动实施。
为确保这项浩大工程的顺利进行,人事部和青海省于2006年共同制定了《青海三江源工程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使用工作实施方案》,这个方案旨在探索一条国家重点项目建设与人才工作如何有效对接的创新之路,突出了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一年多来,人事部、国家林业局先后在青海省内外举办了水土保护和沙漠化土地治理、环境保护与环境监测、黑土滩治理、湿地和生物多样化保护以及草原鼠害防治新技术等9期高级研修班,来自三江源区林业、环保、气象、水利、农牧工程领域的400多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加了专题研修,其中有三期研修班在澳大利亚、美国等地进行,学员们汲取了国外在生态建设领域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理念。
除此之外,青海省农牧、林业、环保、水利等行业主管部门,也根据实际分行业、多层次、大规模地对三江源地区的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加大培训力度,并已形成了省培训州、州培训县、县培训乡镇、乡镇培训农牧民的人才培训新格局。
同时,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协调下,北京、长三角地区省市、广东等东部省份也依托优势培训资源,加大对三江源地区人才培训的支援力度,落实东西对口支援培训项目,使三江源地区人才培养使用工程初步形成了“省内上下联动、省外东西支援”的新型有效培训机制。
根据人才培训实施方案,在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实施期间,项目区的5000多人将得到各个专业的系统培训。到目前,三江源区已经参加培训的公务员、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达1830多人,参加各种技能培训的农牧民超过3400人,这种系统性的人才培训为整个三江源生态建设和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和智力保障。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