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查道炯 南方周末记者 郭力 采访整理
从2007年的情况来看,中国获得海外石油的国际政治环境恶化了。
俄罗斯能源工业部长赫里斯坚科在2005年宣布,泰纳线工程于2008年完工,每年为中国输送三千万吨原油。
油价高企时,俄罗斯把石油当作重要的外交武器,目的就是将政治外交收益最大化。其“平衡欧亚”的战略,确实相当程度上取得了这个效果。同样地,中亚各国,在油气供应上,也正仿照俄罗斯的做法,在中、欧以及中、日,中、美之间找政治外交的平衡。
2008年,中国能源供应是否会恶化,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国际油价是否会继续上扬,而其中的一个变量便是欧佩克成员国以及其他主要石油生产国是否大幅增产;二是国际油价是否依然用美元计价,而如果原油计价计算多货币化,相关的谈判也会更加复杂。
2008年,如果美元停止下跌或走强,国际油价便会开始有所回落。伴随油价下降,主要出口国也就更可能乐于生产更多的油气。
去年12月,中石化与伊朗国家石油公司签署价值20亿美元的亚达瓦兰油田开发合同。有人担心,不稳定的局势会影响对中国石油供应。这些担心其实是不必要的,因为相关的投资开发合同都写明“投资会在相关制裁取消之后开始进行”。更何况,在伊朗,最大的油气投资者是壳牌、BP等西方石油公司。
真正需要思考的是,2008年,中国如何应对国际油价炒作中的中国因素。
国际原油市场对中国未来的石油消费需求,有很高的预测。中国的石油进口总量占全球总贸易量9%,但是年增长率达到6%,而美国的总进口量变化不大,日本则略有下降。中国有必要采取出台燃油税抑制国内能源消费,尤其是非理性的能源消费;同时加强核电站建设和天然气生产,使得中国在能源消费与供应对比变化中把握主动。
与此同时,如何淡化能源在我国的公开外交活动上的重要性,如何把握“能源外交”的度,值得深思。许多西方国家都进口能源,但未必要把能源的印记清晰地打在脸上和对外交往中。比如说,安哥拉是美国重要的石油进口来源地,但是布什总统并没有因此而特别出访安哥拉。无欲则刚,就是这个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