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专稿:在奔赴非洲的华人中,中国大学生的身影越来越多,他们凭着一股闯劲,打拼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番天地。近些年来,在奔赴非洲这块充满神奇土地的华人中,记者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年轻面孔。他们有知识,有热情,特别是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中国的大学生。 带帐篷出差的小伙子 李佳是记者在非洲出差途中遇到的一位年轻人。他2005年毕业于湖南湘潭大学英语系,当年便来到中国某公司驻刚果(金)分公司的一处筑路工地当翻译。虽说驻在国的官方语言法语只是他在校学习的第二外语,但他凭着一股学习上的韧劲和在工地上与各种人打交道的口语实践,很快就熟练地掌握了这门外语。
生活的单调使得呆在那里的年轻人倍感烦闷,好几个同他一块儿来到工地的年轻人回国了,可李佳留了下来。他成为工地出色的翻译和项目组领导的好帮手。他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态度使他很快得到领导者的赏识,去年他被调到设在金沙萨的分公司总部上班,并担任分公司副总经理。
记者在中非共和国碰到他时,他身穿一件带风帽的夹克衫,清瘦的脸上架着一副黑边眼镜,显出几分斯文。一个大大的旅行袋装着他的全部家当:一台笔记本电脑、一个照相机、一些资料和洗漱用品等。
他手上拎着的一个长条形带封套的东西引起了记者的好奇。经询问,原来这是一个简易帐篷。李佳告诉记者,此行他是去中非和喀麦隆接壤的布阿尔地区考察那里的筑路条件。因为公司刚刚买了一份那里的公路建设标书,但谁都对那里的环境不熟悉。那里的地形怎样?附近有没有石料场?当地的建筑材料费是多少?人工费用又是多少?对于这些都需要有个比较详尽的了解,这样标书才好做,工程的造价才好算。
于是在中非共和国西北边陲的荒原上,就出现了这个中国年轻“独行侠”的身影。能坐车的地方坐车,坐不了车的地方走路。如果是到了一个小镇上,他就住小旅馆或教堂接待中心。如果是到了一个村里,没地方住,就选一个开阔地,最好是打谷场,把帐篷一支,把马灯一点,就可以工作和睡觉。
有些地方并不容易去,山路弯弯,蒿草遍地,时有毒蛇猛兽出没。李佳就找个当地向导,让他挥舞一把大砍刀前面开路。总之,不达目的绝不回头。
“为什么公司要派我出来呀,因为我能干,能吃苦啊。可正因为我常出差,到处走,知道不少新鲜事,我的生活也就有了不少色彩和乐趣。”说这话时,他显出几分满足的神情。
筑路工程队的女翻译 来非洲的中国大学生过去以男性居多。然而记者发现,近些年前来非洲的女大学生也越来越多。她们克服了许多障碍,热情地奔赴这片遥远的大陆。
张爽,25岁,是一位出生于内蒙古、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的汉族姑娘。她个头不高,身子单薄,显得小巧玲珑。2005年,她通过网上应聘,被北京某海外工程公司聘为翻译,派到驻马里分公司工作。
在巴马科,认识了另一个也被派到分公司担任翻译的云南白族小伙子,两人相爱了。2006年两个人被先后调到了这家公司驻加蓬分公司工作。小伙子在首都利伯维尔工作,她则到了加蓬东南部一个名叫莱克尼的小镇担任筑路项目组的翻译,也是项目组唯一的翻译。
初到工地时,张爽对许多筑路工程的术语都不懂,更不要说把它们准确翻译成法文了。但是她没有选择逃避,而是迎难而上。她把工程方面的常用术语搜集起来,背诵、记忆,使其烂熟于心,再加上实际工作中的反复使用,很快就熟悉了这套词汇。
由于她懂外语,项目组的许多工作都会交给她独立完成,大到对外联络、写工程报告,小到接待访客、送病人就医。有时为了一个出差任务,她会一天之内跑上几百公里的路。当地一些部门手续繁杂,办事拖拉,要想办成一件事很不容易,她就用中国人特有的韧劲去跑、去谈,直到事情有结果。
工作的压力有时也使她感到烦躁和着急,她对记者坦承曾经哭过鼻子,但她每次都能很快从脆弱中恢复镇静,继续工作。
现在,该项目组又来了两个刚毕业的、也是从事翻译的大学生。张爽则担任了翻译小组组长。她与男朋友两年的恋爱也结出硕果,他们在非洲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也收获了爱情的果实。
年轻人在非洲大有可为 现在闯非洲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真正的“洋插队”已经成为现实。
过去,来非洲的中国人大多是在经援项目下由企业派出的业务干部或老工人,他们的年龄往往偏大。而现在,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和知识结构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高学历年轻人走出国门,来到非洲,成为中资机构或跨国公司的主管和业务骨干。
在非洲,机遇似乎总是十分关照年轻人。记者接触的大学生中,有许多人十分年轻就成为了专家组长、项目经理,甚至是副总经理、总经理。他们的到来解决了许多驻非企业人才缺乏的困扰,为企业注入了鲜活的力量。
记者最近在中非共和国遇到一位近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仅20多岁的姑娘,她是某电讯公司驻中非分公司的负责人,她手下员工大多数都是近几年毕业的大学生。在她的领导下,该电讯公司在中非共和国的业务蒸蒸日上。
过去,在记者接触的华人中,高学历者难得一见。而现在则是屡见不鲜。他们来非洲不光是为了“淘金”,而且是来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锻炼自己的工作能力,施展自己的才华。而在欧美国家中要想找到这样的机会绝非易事。
非洲是贫困的,但也是富饶的。有战乱和疾病,但也有机遇和美好的前景。中国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理想、有闯劲,在非洲这片热土上必能有一番作为。(本网驻利伯维尔记者任亚秋)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