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近期次级按揭危机缘起于住房按揭信贷市场,经过债券市场波及股票市场,对美国乃至全球金融体系产生了广泛影响。
两组重要概念辨析 在对美国次级按揭危机的分析中,有两组重要的概念让人们经常感到困惑,并导致理解的误区。
在此我们需要加以辨析。
首先,风险和危机。简单地说,风险是金融产品收益的不确定性,是金融活动和市场的常态,而且具有与收益相匹配的特征,是金融机构日常和战略管理的基本对象;而危机不同,它是机构或市场运行的特殊状态,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或市场风险配置机制失效的后果,也是宏观经济运行恶化的表现。它可以是金融机构战略管理的内容之一,但不是日常管理的对象,更不具有与收益相匹配的性质。金融体系建设的目的之一在于完善风险的产生和转移机制以防止危机的产生和传导。
其次,两个“次级”概念,即次级按揭(SubprimeMortgage)和次级债券(SubordinatedBond)。所谓次级按揭中的“次级”是指信用等级的次级,即信用水平低于传统按揭授信对象“Prime”等级的较低信用等级(Sub-Prime);而次级债券中的“次级”是指清偿顺序的次级,即债权人在企业破产清算或债券到期偿付时获得清偿的次序后于优先债权人。这两种“次级”债项产品都是此次危机的关键词,但是两者扮演了完全不同的角色。次级按揭是对房贷业务中高信用风险的承担,是此次危机中风险形成机制的核心内容;而次级债券是以次级按揭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产品经过结构化安排后形成的风险更大的高风险债券产品,是此次危机风险转移机制的核心内容。要特别注意的是所谓“毒垃圾(ToxicWaste)”直接所指是“基于次级按揭的次级债券”,而非“次级按揭”本身。
宏观背景和微观基础 此次危机的宏观背景主要是近年来美国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泡沫和相应导致的住房按揭信贷市场的膨胀,以及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美联储所采取的提高利率政策。这些宏观背景主要跟危机的风险形成相关,即处于激烈竞争的按揭银行为提高收益率,利用近年来房价不断高涨的宏观背景,向低信用水平的客户发放按揭贷款(即次级按揭),而这些信用水平低的借款者在房价下跌和利率走高的双重夹击下丧失还款能力而酿成此次次级按揭危机。
然而,银行为什么敢于一改传统按揭贷款业务的审慎态度,如此大量地发放低信用等级的次级按揭贷款呢?除了房价上涨的宏观背景外,还有两个重要的微观基础层面的原因,一是次级按揭信用风险的产生机制,即通过提高贷款利率来对因创新产品而新增的信用风险进行补偿;二是次级按揭信用风险的转移机制,即新增的信用风险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和信用衍生品等资本市场上创新的风险转移工具迅速转移到资本市场,进而在更多的投资者中间得到分散。正是有了这种风险产生和转移的微观基础,加之前述宏观背景的变化,次级按揭危机才得以在信贷市场中形成并迅速传导至更大的范围。
次级按揭风险的产生机制 次级按揭风险产生机制的核心在于银行通过按揭业务创新增加信用风险承担量,并根据高风险、高收益的基本金融定律对创新产品进行所谓风险定价。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降低按揭贷款的授信标准,对信用评分较低的客户也发放按揭贷款;二是通过提供零首付、先付利息后还本以及可调利率等按揭业务创新以及按揭贷款的再融资服务,使得实际昂贵的按揭贷款对低收入阶层客户表现得可以承受,尤其是在房价不断高涨的时期,无论是拿房产去做再融资还是干脆卖掉房产都可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来还款。可见,基础按揭贷款市场上的这些金融创新的本质在于利用房价高涨的有利宏观背景承担传统按揭业务所不愿意承担的低信用客户的高信用风险以获得相应的高收益,而创新产品设计的重点在于使得实际利率较高的次级按揭贷款在中低收入阶层客户面前看起来可以承受,因此,这种基础产品的设计和创新更多在于其营销层面。
在由于按揭业务创新而导致的风险产生机制中,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银行在风险承担过程中进行的风险定价。无论风险定价的技术如何复杂和先进,其基本的理念无非是通常所说的高风险、高收益所反映出的风险溢价要求,在次级按揭贷款中表现为银行通过提高所要求的收益率来补偿对高额信用风险的承担。在风险定价下,高利率是次级按揭的基本特征,也是银行发放次级按揭的根本动机和驱动力,同时,这种高收益率也为随后的资产证券化和风险向资本市场的转移奠定重要的收益基础。
而借款者之所以愿意承担次级按揭的高息成本,一方面是因为房价的不断上涨转移了借款人对融资成本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前述按揭银行以营销为主要目的产品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次级按揭实际的利率总水平。然而,贷款银行的高收益率毕竟就是借款人的高融资成本,尤其对次级按揭客户而言,收入水平和还款能力低下,而融资成本又很高,这一矛盾终于在房价下跌和利率上升的宏观背景变化下导致了大规模次级按揭贷款违约的发生,危机由此爆发。
此外,次级按揭贷款基于风险定价的高利率特征还带来了商业道德方面的问题。按揭银行借助高涨的房价和掩饰利息负担的业务创新,向低收入阶层营销实际利息成本高昂的贷款,而借款者在最终丧失还款能力时不仅要付出高息,失去房子,还要承担被迫卖房还贷的房价损失和相关的费用支出,这种业务模式在原本就是低收入的客户面前面临商业道德上的质疑,甚至被美国商界和政界称为“掠食性放贷”,有些次级按揭银行还因为业务对客户的不透明和不公正而遭遇集体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