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居住在太平门大码头附近的居民们来说,太平门(九座开门之一)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城门。这个修建于南宋年间的重庆第一门,在白发苍苍的老人们口中,更是寄托着他们幼时记忆里百听不厌的床头故事。
神秘的太平门究竟藏在哪里,它为何会成为十七门之首?在市文物局总工程师吴涛的指引下,我们的探寻之路就此展开。
受访者:
王素芳(家住渝中区太平门大码头3号,84岁)
彭增慧(家住渝中区白象街142号,84岁)
吴涛(市文物局总工程师,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委会秘书长)
老重庆最热闹之地 “要谈太平门,不得不先从它是十七门之首开始。”吴涛说,处于重庆府署所在地的太平门,因其守护着整座城市的政治中心,自宋末定位后便一直没有变动过。因此,重庆的城门按过去的数法是以太平门为首,依序按反时针方向绕城一周。
太平门位于重庆旧城的东南方,修建于东水门(位于朝天门)南边约700米的长江边上,门址就在如今的太平门大码头3号。“千万别小看了这个城门,它的正门外,还修建有防御所用的瓮城,样子就像刘德华在《墨攻》里修的那座瓮城。”吴涛说,这座瓮城门朝长江上游,上刻有“太平门”三字,而面向长江的正门,门额上书“拥卫蜀东”四字。
从太平门入城即进入白象街,入经四方街到鱼市口,曾是重庆衙署的集中地,县文庙、县学也在附近。这里又有白象街、商业场等繁华之所,还有不少庙宇,因此这里曾是重庆城最热闹的地方。
而在重庆开埠后,太平门内更是集中了许多洋行、中外商号,多个轮船公司也在这一带设立总部,太平门因此成为轮船码头,一时间,这里成为重庆政治经济的中心区。
据1927年《重庆商埠月刊》第7期记载,太平门城门在此年底修建码头时被拆毁。
最迟修建于宋代 顺着四方街而下,暖暖的冬日阳光透过黄葛树树叶的缝隙,斑斑点点地洒在王婆婆的身上。怀抱着自己养的老母鸡,王婆婆悄悄指了指自己住了64年的那幢3层高小楼,“太平门原来就修在这里,现在被拆掉了,找不到咯。”
将怀里的老母鸡挪了挪,王婆婆看了看四周,掩着嘴凑近我们的耳朵,小声说:“给你们讲嘛,几十年前这里修房子的时候,还发现过南宋做的太平门城墙砖。我已经过世的老头子给我说过,砖上还刻得有烧制的年代和地方。”
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吴涛肯定了王婆婆的说法。他认为太平门最迟修建于宋代,并一直是老重庆的重要门户。吴涛说,旧时的重庆居民,出太平门后渡长江至龙门浩,经巴县背峰、木洞、天赐就可以进入南川县,然后可通往贵州和湖南西部,这条线路被称为重庆的“东南路”。
老鼓楼报时准确 说起太平门和太安门,84岁的王婆婆止不住地摇头,“我晓得的事情,都是听老人家讲的,这两个门至少都被拆了80年了。”
而在众多关于太平门的故事中,为居民们提供报时服务的老鼓楼,则最让王婆婆津津乐道,让老鼓楼这么出名的原因,就是里面安放的铜壶滴漏报时装置。
“听说那个铜壶滴漏准确得很,而且每到正点,就有人用敲鼓击钟的方式,向全城报时。”年轻时的王婆婆,最喜欢听老人们说起那个可以报时的箭舟,“那个船实在太厉害了,箭头一指就能准确报出当时的时辰。”
究竟铜壶滴漏是根据什么原理报时的?吴涛轻笑着为我们揭开了这个古老“钟表”的秘密。据吴涛介绍,所谓铜壶滴漏,就是由数个水斗高低排列组成。在最低的水斗旁,有个盛水的壶,壶中有一艘小舟,舟上竖立一支有刻度的箭。当水从最高的水斗挨顺序滴到壶里后,随着箭壶内逐渐升高的水位,小舟及其上竖立的箭也随之上浮,人们就可以凭借从壶口露出的箭杆刻度,来判断当时的时辰。
码头是木竹集散地 站在王婆婆屋外的院坝里,举目可见奔流而下的长江。王婆婆说,原来的太平门码头,是顺长江而下放流木竹的集散地。
提起太平门码头,吴涛说,如今的太平门码头仍有部分石阶尚存,从其宽阔的气势仍可以想象出它昔日的繁华。1920年8月27日下午3时,邓小平就是从太平门码头乘船赴法留学,当时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的83名毕业生,在太平门码头登上了“吉庆”轮前往上海。
白象街让太平门更加有名 说完十七门之首的太平门,王婆婆显得意犹未尽,“你们晓得太平门为啥子这么有名不,还不是因为门里那条白象街。我刚嫁到太平门的时候,白象街上好吃的、好看的、好耍的,简直数都数不完,直到现在还有一栋外国人修的大房子。”
顺着王婆婆的指点,我们上行了10多步台阶,就拐进了这条在上世纪30年代曾红遍重庆的老街。
像位没落贵族 夕阳下的白象街更像一位没落的贵族,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尊荣。穿梭于这条并不太长的街道上,在一栋栋破旧的民居之中,一栋拥有巴洛克式美妙窗台的老洋房,不容忽略地跳入了我们的眼帘。窗户上下的鳞形浮雕和其它不厌其繁的外墙装饰,让人不得不再三流连。
白象街142号究竟是何人所建?这栋楼里最“老资格”的住户,84岁的彭增慧老人给出了答案,楼房是法国人设计修建的。
驻足而望,这栋高4层的楼房,整个建筑呈“凹”字形,砖木混合结构,墙面用青砖砌成,每个窗洞均为传统的欧式拱形造型,雕花镂空的花格窗,尤其是巴洛克式的美妙窗台,更是一派经典。
大楼格局被打乱 在彭婆婆的带领下,我们小心翼翼地迈进这栋老房子的大门,与精美的外墙相比,如今大楼内部已没有保持原来的格局,而是被完全地打乱分割,到处都是挂有门帘的房门,分不清家与家、户与户。倚着墙壁的是上楼的转角楼梯,触手可及的木质扶手棱角在昏暗的光线里,依旧也能感觉到温和的光芒。
在木板楼梯上,彭婆婆弯下腰比划着说:“以前楼梯上铺满了铜板,上面雕龙描凤,好不漂亮,可惜在大炼钢铁时被人敲走了。”摸黑走上二楼,这里房间的门都是用红豆木制成,指着自己的左面,彭婆婆语气颇显兴奋,“这里原来是一个大舞厅,舞厅的两旁都是办公室。”
据吴涛介绍,白象街142号是美国大来公司在重庆设立的洋行旧址。
(责任编辑:廖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