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市民在参观古老的藏医医疗器械。
唐召明 摄
1月20日,位于北京亚运村的中国藏药浴大厦迎来两辆旅游车。这里每天都要接待许多国内外的客人,他们对来自中国民族医药的特殊疗法十分感兴趣。
独特的理论和诊疗技术
今天,在中国的许多地方,人们对于藏族的藏药浴、红景天、藏红花早已熟悉,若问到其他民族医药或许知之甚少。例如用艾灸治消化不良、米酒治风湿病、酸马奶治胸闷、熊胆治牙痛,很多人不知道这些是藏族、朝鲜族、蒙古族、彝族的传统特色疗法。
事实上,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和实践,中国各民族医药对常见病、多发病和一些疑难重症治疗上有其独特的理论和诊疗技术,在一些病种上也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成熟的诊疗方法。
比如彝族医药,由于长期生活于高山林区,恶劣自然环境造成刀伤、箭伤、跌伤、蛇伤等外伤机会较多,故彝医多长于治疗外伤,例如以麝香治蛇咬、熊胆治牙痛、紫花地丁止血、接骨丹治骨折等。对于风湿、疥疮、疟疾、肺病、胃病、淋巴结核等治疗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其他的,如藏医的心脑血管专科、外治专科、藏医药浴专科,蒙医的五疗专科、骨科,维医的白癜风治疗,也都有比较好的疗效。
民族医药有长足发展
民族医药以其鲜明的特色疗效和相对低廉的服务价格,受到民族地区广大群众的欢迎。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医药事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截至2006年底,全国有藏、蒙古、维吾尔、傣、壮、朝鲜、苗、瑶、回、彝、土家、布依、侗、哈萨克、羌共15个民族设有本民族医药的医院,共196所,床位7856张,总诊疗人次为464万人次,出院人数12万余人。
目前,全国共有14所教育机构开展了藏、蒙古、维吾尔、傣、朝鲜、壮、苗等民族医药专业和中医专业民族医药方向教育,在校生约1.7万人。藏医、蒙医均开展了博士、硕士学位教育。藏、蒙古、维吾尔、傣四种民族医已经开展了医师资格考试,全国民族医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总数为5418人。在民族药产业方面,全国已有民族药企业156家,品种906个,形成了一批知名的民族药生产企业。
数亿元投入扶持民族医药
北京藏医院1992年成立时,只有几排简陋的平房,现在已经初具规模,成为国家级现代化的综合性民族医院。像北京藏医院这样一批重点民族医院及特色突出、优势明显、临床疗效显著的民族医专科(专病),目前国家正在加大力度进行扶持。
近期,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1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切实加强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在有条件的综合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民族医科(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启动了重点民族医院和重点民族医专科(专病)项目的建设。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表示,在重点中医医院的规划当中,将建设民族医医院20所左右,中央财政要对每个民族医医院的建设投资400万元左右或以上的资金。在农村规划中,计划建设民族医医院50所左右,中央财政对每个民族医医院建设投入200万元左右。此两项投入粗略估计将投入大约2亿元。
此外,在医疗保险方面,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也对民族医药大力支持,其中包括出台了参保人员选择中医医疗机构作为定点医疗机构(包括中西医结合机构、民族医疗机构)将不受数量限制等4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