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广东科学发展献一侧
朱泽君
发展县域经济是壮大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也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全省情况各不相同,应该结合实际,解放思想,积极探索体制机制的创新。其中,推动和实施主体功能区建设是有效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牛鼻子”。
增城就藉此走出了一条新型工业化和生态文明双丰收的新路。
实施主体功能区建设,就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等发展要素,合理确定不同的功能区,“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从2002年开始,增城因地制宜将全市1616平方公里划分为南、中、北三个功能圈形成三大主体功能区,南部是重点开发的新型工业化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部是优化开发的适宜创业安居的文化产业城。北部是限制开发的都市农业和生态旅游保护区,树立保护也是发展的理念,以白水寨省级风景名胜区为龙头,整合三个镇800多平方公里山区,打造南国乡村生态公园。
保证主体功能区建设的顺利推进,需对行政区划进行全面整合。2004年,增城把原来的16个镇街调整为6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优化了城镇空间发展格局,并对各镇街的功能进行科学准确定位。如南部新塘镇定位为广州东部工商新城,北部派潭镇定位为国际化生态旅游特色镇。
三大主体功能区建设促进增城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实现生产总值是2000年的2.9倍,地方财政总收入是2000年的10倍。同时,生态环境不断得到优化,资源环境承载力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了科学发展的轨道。
从实践来看,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可以促进城镇的合理布局,促进人口的有序转移和集聚,使经济布局、人口分布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增强产业、人口集聚能力,推动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
增城规划建设三大主体功能区后,着力对农民进行培训和推荐就业。2002年以来,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13.9万人,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87%。通过采取订单式、定向式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汽车驾驶、电工、烹饪、美容美发等专业技能的免费培训,北部生态区也为南部工业区提供了大量的产业工人,北部生态旅游区的工作人员90%是增城农民。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624元,比上年增长16.57%,其中工资性收入占59%。城乡差距正在因为农民转移而缩小。
县域内不同区域的发展定位不同,会造成财政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能力的差异,这就需要政府建立起财政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机制,对限制和禁止开发的区域在公共服务、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方面进行反哺。增城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从南部工业镇税收超收返还额中提取部分给北部山区镇)、设立北部山区专项发展资金、建立对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机制等解决这一问题。
为积极推进主体功能区的建设,还要改革绩效考核办法。增城的做法是分类考核,在经济方面,北部镇只考核农业和服务业产值,不考核工业,而南部和中部侧重于考核工业总产值。从实际看,效果不错。
(作者系增城市委书记)
“我为广东科学发展献一策”来稿请寄:南方日报社时政新闻中心“我为广东科学发展献一策”栏目组收,邮编:510601。电子邮件请发:nfdail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