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月24日电(记者陶维洲、包永辉)“欢迎您到XX投资,我们将为您提供优越的投资环境、优惠的政策、良好的配套设施(小化工除外)。”最近在长三角城市间穿梭的一些商人不时会收到这样的招商短信。括号中“小化工除外”折射出的信息是,整治污染、保护环境、节能减排已成为长三角两省一市共同的首要任务和目标,而小化工作为高能耗、高污染的代表,在长三角地区一系列“关停并转”的措施下,已逐渐失去了立足之地。
2007年的最后一天,位于无锡市北塘区的优维高分子有限公司马上就要关闭,厂区内只剩下几名工人在拆除最后的几台设备。而在此前三天,来自盐城的企业主朱华也关闭了接手才一年多的墨水厂。这是长三角地区正在上演的整治小化工的缩影。
去年5月无锡“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后,为了让小化工彻底“死亡”,环保、规划、工商、税务、金融、海关、电力、供水等部门,通过专项检查、规划限批、吊销执照、提高放贷门槛、加强税务检查和处罚力度、实施进出口限制等手段,迫使规模以下小化工生产企业关停。据悉,2007年江苏共关闭小化工1934家,其中太湖流域关闭1197家。今年,将再关闭小化工1162家。
在浙江,2007年初发布的《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将加强化工产业引导,推进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矛头直指小化工企业。
除了“关停并转”已有的小化工企业外,长三角地区还大大提高了化工企业的准入门槛,从源头上禁止小化工企业的进入。苏州制定了《苏州市产业导向目录》,进一步提高环境准入门槛,把排污总量指标作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南通市最近出台了《市政府关于加强新建化工项目管理的意见》,其中明确要求“严格禁止其他地区淘汰的技术水平低、污染重的小化工项目转移到南通市。”
小化工曾在长三角的发展中扮演过十分重要的角色,一大批乡镇经济就是依靠小化工带动起来的。但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已成为制约长三角发展的重要瓶颈,小化工的弊端也日益突出。南京市小型化工企业创造的经济总量只占全市工业经济的5.6%,税收只占4%,仅拉动1%的就业,可它带来的污染负荷却高达20%-50%。溧水一家小化工企业的挥发酚排放量居然比扬子石化还多。小化工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已严重影响到区域内老百姓的生活。
去年5月,“太湖蓝藻”事件的爆发,使长三角地区的各级干部深感只有通过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去年下半年,深港国际服务外包基地、江苏文化创意产业园、无锡新区创新创意产业园、江苏基础软件产业园等纷纷在无锡落户。在上海和浙江,许多地方开始鼓励工业企业为现代服务业腾地、让道。上海卢湾区用“腾笼换鸟”的办法,对区域内老厂房进行“二次开发”,改造成服务外包产业园,吸引国内外知名服务外包企业入驻,把“工厂”变成了“办公室”。浙江绍兴在积极制订扶持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的同时,还提出了“鼓励工业企业腾地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