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二
孙树华:致命的贷款
□经济视点报见习记者 董莹莹
2004年年底,孙树华登上了“2004年胡润百富榜”和“福布斯大陆富豪榜”,他从“破烂王”到首富的传奇人生因此被传诵。
会“来事”的老板
孙树华家中兄弟姐妹6个,孙树华是老三。19岁的时候,他开始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收破烂,而正是这几年的“破烂生涯”,给他带来了一生中的第一桶金。他在捡破烂时发现了农用塑料薄膜业机会,便自己收购废旧薄膜,然后又设厂生产,最终逐步建立起在周口地区有一定实力的塑料生产厂,也就是华林集团。
熟悉孙树华的人,给他的第一评价都是:这个人特别会来事。也正是这种“会来事”的性格,让孙树华与当地甚至向上各级官员都能打得火热,,让他办起事来如顺水推舟。
2001年,华林集团争取到了聚乙烯(PE)管材项目,这也为孙树华取得了来自政府层面的重视。当时,县委主要领导立即承诺在政策上给予孙树华全力支持,还特地划出1600多亩土地,为华林打造工业园区。
在这种“关照”下,华林迅速成为当地的明星企业。此时的孙树华也认为只有企业上规模,才能降低风险。“做大事”成了孙树华日后的行事法则,并被写进了企业的章程。而华林集团随即走上了迅速扩张的道路。
2002年10月,华林集团在商水县征地1600亩,准备打造中原地区最大的锂电池基地;2003年8月,重组总资产2.4亿元的河南四五酒厂;2003年10月29日,与河南省南阳市签署协议,建设天池岩水电站,拟投资72亿元……
而此时的华林集团,也被孙树华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打造成了集“建材、贸易、水电、建筑、教育、白酒、餐饮、房产、旅游”等10多个领域的大集团,旗下共拥有47亿元资产和5375亩的土地。
一夜坍塌
在动辄上亿元投资的大手笔面前,华林集团每年不过千万元的利润很显然不足以支撑如此庞大的“排场”。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把企业做到一个“遥不可及的高度”,孙树华到底有何通天的本领?
贷款,是华林集团维以支撑的最大的砝码。因为华林所投资的多个领域在当时都被行业专家看好,另外,当地政府或出于政绩或出于发展的考虑,都会给华林集团一定的帮助。
据一家银行内部人士透露,“华林集团前后向该行系统贷了20多亿元的款项。贷款都是直接由总部批准的,凡是涉及华林集团的贷款,下面的分行不要问为什么,一律放行。”
但好景不长。2004年4月,银行紧缩银根,华林集团靠银行贷款支撑的路子被堵死。前来逼债的银行蜂拥而至,孙树华使出浑身解数,半年内还了5.7亿元的贷款。
而此时,华林集团因前期盲目扩张所留下的后遗症,也慢慢暴露出来。
2004年6月,仓促上马的锂电池项目第一个夭折,这次“夭折”使得华林集团的3000多万元就此打了水漂。华林集团的主业塑料业,在孙树华动辄几十亿元的大手笔中,被逐渐忽视。
更令孙树华始料不及的是,他的成名作PE管生产项目在立项之后,因非典原因,工程久久不得开工。当初“西气东输”工程在博爱县附近有一个豫北支线,会使用大量的PE管材。而华林集团的生产延误之后,该工程施工时就采用了其他管材。遭此变故,“亚洲最大的PE管材项目”开工严重不足。看不到合作前景的安彩集团随后撤资走人,昔日的兄弟撕破脸皮要合资时的几千万元注册资金……
华林集团在一夜之间轰然坍塌,而孙树华也因通过制造虚假信息材料、土地重复抵押等方式从银行骗贷13.6亿元被刑事拘留。
至此,华林集团结束了其维系十年的帝国神话。(经济视点报)
[上一页] [1] [2]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