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坐在路边
上海苏州河以北、四川北路繁华商业街拐弯角的尽头,有条550米长的小路,正好顺着弯道成“L”字形。然而,谁能想到,就这样一条窄窄短短行走只需几分钟的小马路,在它方圆1公里范围内,竟然居住过鲁迅、郭沫若、茅盾、瞿秋白、叶圣陶、丁玲、夏衍等几乎当年左翼文化运动所有领导人以及进步文化人士,并且见证了一个东海小渔村如何蜕变成东方大都市的历史。如今,它已被辟为文化街并吸引着海内外游人——
淘金者的天堂,
孕育都市民居博览
20世纪初的多伦路,还是上海宝山县一条荒芜冷僻的小河浜。
在随西方列强炮火而涌入中国的淘金者队伍中,有一个叫窦乐安的英国传教士,在当时虹口公共租界地块上,象征性地花了些钱,买下了这片土地。窦乐安看中这里中、美、日三不管的宽松环境、便宜的地价和淞沪铁路近在咫尺的交通,填河造路,干起了招商引资的营生。当时是1911年,路名便叫窦乐安路。
后来,路名改为多伦路,这儿也很快成了国内外淘金者的乐土。由于“三不管”,建房无需申批,一批商人花不多的钱在此买地造别墅,请了最时尚的设计师,引入了世界各国的建筑风格。临近日本领事馆的虹口还是当时的日侨区,很多日本侨民入住了多伦路,小路两侧于是留下了一些木结构的日式建筑和日西合璧的洋楼。当年,一些从农村踏进大都市的乡间富佬也在此置地造房,将江浙皖的古镇老宅搬到上海,多伦路公寓和别墅间于是穿插着成片的联体式乡土建筑——上海石库门。就这样,一个传教士开辟的小马路,很快成了五方杂处、华洋共居的小世界。欧式洋房、日式公寓、中式石库门、杂交式建筑,将这条马路铺排得满满当当,组合成一幅奇异多彩的图案,与今天大都市清一色的林立高楼形成鲜明反差。如果说上海的外滩是万国建筑博览,那么多伦路可称为都市住宅博览。
爱国文化人的庇护所,
造就左联新文化运动
多伦路最让人肃然起敬的,是在方圆1公里范围内,竟然居住过鲁迅、郭沫若、茅盾、瞿秋白、叶圣陶、冯雪峰、丁玲、夏衍、柔石等几乎当年左翼文化运动所有领导人以及进步文化人士。
多伦路为何能吸引众多新文化运动的精英?这里的建筑隐藏着怎样的故事?为解开这个谜,我们在毫不起眼的多伦路、横浜路上兜了一圈。一个时代的政治文化风云,竟是那么突如其来却真实强烈地一一浮现。
在与四川北路连接的多伦路口,一座四层欧洲古典式建筑格外醒目。鲁迅先生1930年5月起便住在这座“北川公寓”里2093号的4室。他站在公寓沿街的窗口,能望见马路对面右边日本友人内山完造开设的内山书店及日本人经营的咖啡馆。鲁迅经常在那里会见进步文化人和商谈“左联”工作。由于是在日本人开的店里碰头,倒也十分安全。
马路对面的左边,则是原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和日本海军医院,它像一艘巨大的“海盗船”沉压在这个路段,也沉压在上海人的心头。它就是1932年和1937年日本侵略者对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和“八·一三事变”的指挥部。当年鲁迅先生就是端坐在寓所窗前,在侵略者铁蹄声中奋笔疾书,写下《为了忘却的纪念》、《“友邦惊诧”论》等名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侵略者的枪炮和革命者的刀笔在这条路上对峙。
望着一路之隔的北川公寓和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我忽然明白:最危险的地方,恰恰是最安全的地方。
我们的脚步最后停留在多伦路背后的横浜路上。一个石库门弄堂口依稀留着“景云里”几个字。景云里建造于1924年,只有坐南朝北的3排三层小楼,是上海很普通的石库门,当年租金很低。住在这儿的文化人几乎前门对后门,叶圣陶住11号,茅盾和冯雪峰住11号甲,后门对面18号住着鲁迅,23号住柔石,17号住周建人。才是下午5时,这里已很安静。可以想象,当年这儿还是相当隐秘的。
1930年,由共产党领导,以鲁迅为旗手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在多伦路上的中华艺术大学召开,鲁迅发表了重要讲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多伦路和景云里是上海乃至全国反帝、反封建新文化运动的起始点,它团结和影响了全国的爱国文化人士,此后相继涌现了左翼社联、剧联、美联、教联等浩浩荡荡的文化新军。
让历史立于大地,
让过去续写未来
10年前,多伦路还是一个马路菜场,各种违章建筑和破烂设施,将这条小马路装点成一个脏乱不堪的“叫花子”。是旧城改造、清理马路菜场和文化建设,让多伦路脱颖而出,闪亮登场。
虹口区政府在多伦路成立了管理委员会,并赋予他们特殊权力:拆一间房、进一个户口,必须经管委会批准。此举使多伦路的大部分建筑得以保护。管委会遵循“名人故居”、“海上旧里”、“文博街市”、“休闲社区”的主体定位,对多伦文化街路实行保护性开发。
近几年来,多伦路修缮了名人故居和文化遗址,完成了弹石路铺设、街心绿化、路灯雕塑等,使多伦路面清目秀,凸显了沿街建筑的特色风貌。还新建了“名人雕塑广场”、“名人足迹路”、“民间收藏馆”、“艺术馆”、“博物馆”。在引进上海古玩商店后,又吸引了金泉古币博物馆、南京钟收藏馆、藏筷馆、奇石馆、藏书票收藏馆、苏韵阁等一批极具个性的民间收藏馆,形成了“文博街市”的主体特色。这条已被评为“上海十大休闲街”的文化街上,最有成就的可能要数全国第一家现代美术馆,它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画家与画廊,在此登记的各国画展已排到了2010年。
今天,走进多伦路,可以见到站立在花丛道边的一个个名人塑像,他们或穿长袍手提雨伞,或穿中山装手握书本,或穿五四式女装,静坐街头……按真人大小制作的铜像雕塑,将历史定格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多伦路。而今天的人们,站在这些铜像面前,则会触摸到历史,触摸到中国与上海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