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观察与思考
民进党在民意代表选举中失败的原因
朱松岭
台湾第七届民意代表选举已经落幕,这次选举以国民党拿到近四分之三的席次,民进党萎缩为四分之一的席次而告终。民进党这次落败的原因众说纷纭。
自2000年台湾政党轮替以来,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和民进党当局两岸政策不合时宜的小环境导致了台湾社会向M型社会过渡。这种过渡使得台湾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社会结构变化在经济上表现为利益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重新分配,这种重新分配又导致了价值观上的变化。这种变化伴随着陈水扁家族的贪腐指控,民众对台湾当局的廉洁度越来越没有信心。民进党执政后,在21类公务员中,“中央政府”首长及主管的廉洁评价在全台湾倒数第六。台湾在民主转型中,违法滥权,朝向不公不义的方向发展,台湾的主流价值快速沉沦。
陈水扁为了转移焦点,更多的不合时宜的采取操弄意识形态议题的方式加速了台湾主流价值的沉沦。台湾是中华文化保存得比较好的地区,儒道佛的思想在人民心中扎根甚深。以红衫军“倒扁”为标志,台湾主流价值开始回归。此时,陈水扁不仅没有反思,反而加剧了用破坏传统文化的方式拉抬选情。拆除“大众至正”匾额,在两蒋寝陵上下功夫,无异于掘墓鞭尸。中华文化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陈水扁不知反思自己,口出妄言,颠覆中华文化传统,即使绿营内部只怕也有不同看法。
很多选民把这次民意代表投票作为“抛弃陈水扁、惩罚民进党”的投票。民进党当局拼经济无成绩,政治上的腐败和人民的期待之间有着巨大落差,传统文化被颠覆……随着台湾选民日渐理性,主流价值的回归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邓小平明确讲过,台湾问题的根子在美国。从影响选举的国际层面讲,美国直接诉诸台湾选民策略的奏效。
从美国“以中制苏、以蒋制共、以独制蒋”的策略开始,美国人一直通过种种策略将台湾控制在有效射程之内。随着台湾民主化进程的展开,美国希望台湾有一个“不台独的台独政府”。但是,陈水扁上台以来,一而再,再而三的出尔反尔,甚至试图以煽动对美的仇视来凝聚自己的实力。陈水扁在“废统”、“宪改”、“入联公投”等问题上置美国的态度于不顾,直接侵犯了美国在台利益。美国人对台湾的策略从影响台湾当局、台湾政党、台湾商界和学界,直到此次将自己的主张直接诉诸台湾选民,把新闻发布会开到陈水扁的鼻子底下。
民意代表选举前的2007年12月6日,美国副国务卿柯庆生再次重申,美国反对台湾举办“入联公投”,他认为陈水扁推动这项“公投”违反了陈水扁先前所做出的承诺,不但会引起两岸紧张,而且危害台湾人民及美国的利益。这次选举之后看到美国方面的分析,也让人惊叹美国对台湾政情、台湾选民乃至选举结果拿捏之准确。美国对陈水扁和“公投”的态度发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台湾选民的选择。
原来台湾民意代表选举采用“大选区制”,每个选区依得票多寡选出数名“立委”,排名在后的当选人得票不多也可过关当选。此次是单一选区两票制在岛内选举中首次实施,选区划分是其技术层面的关键。
台湾选制修改后,选区划分还未明朗前,民进党就将“守住南部、进取中部、单攻北部”作为其面对单一选区的最高准则。同时他们认为,泛蓝阵营势必出现内讧,以及民进党的团结与纪律,民进党在这一选区下定可捞得便宜。
2005年7月9日,“中选会”就强烈质疑,选区划分一旦拍板定案,未来政党为了谋求胜选可能在选前操纵人口迁徙。2005年8月3日,“中选会”正式拍板定下选区划分原则。针对户籍迁徙四个月就有选举权(若选举前四个月内迁入者只有权投政党票)的规定,当时“中选会”亲民党委员赵叔键就明确指出,两大党为了谋求胜选展开布局,如果赶在选前四个月办理人口迁移,安置最佳战略布局,将可能涌现出大量“幽灵人口”。赵叔键提出,大党选前动员有两种策略:一是从大县市移到小县市,例如台南县是民进党的大票仓,可动员十四万人迁移到澎湖县、花莲县;另一类是从小县市移到大县市,例如花莲县、台东县并不是民进党的票源,可迁移到较有把握的台南县选区,抢得一席。此次选举中,各政党拼命估算,此类的事情果然发生。这就是台湾选举为何是世界上最难把握的选举原因之一。也是民进党错估形势和在技术层面上操作不成功之处。
当然,经济民生层面的问题是影响选举最重要的因素。纵观世界各国和各地区,选民的选择都是在民生和政治间徘徊。若经济状况好时,则谋求政治上的权利;若当选者的空头支票被选民看破时,将重新回到经济层面选择新的政治势力。当然,在台湾式单一选区两票制下,地方派系在政党间的选择和重新选择也是极为重要的因素,这个因素在未来的选举中还会进一步加剧,成为台湾选举中的看点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