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本着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引导各级党员干部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用在科学发展上,用在构建和谐社会上,用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
一、“问效一线”“问”出发展力。 面对各地竞相发展的态势,年初在全区党员干部中开展了“作风建设年”活动。
为保证“作风建设年”活动取得实效,该区创新载体,制定了“问效一线”工作制度,并建立健全了“不看存量看增量、不看过程看结果、不看底数看变数、不看形式看实绩”的考核评价体系,把广大党员干部“逼”向工作一线,推动工作在一线解决、责任在一线落实、形象在一线塑造、实绩在一线评判、水平在一线提高、工作成果在一线体现。2007年,该区年初确定的57个重点项目实际利用外来资金14亿元,同比增长29%,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在建项目26个,全区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家,煤炭、造纸、服装等骨干企业年产量比上一年度分别增长85%、12%、15%。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9.2亿元,实现利税4.2亿元,利润2.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5%、30%、30%,外贸出口2515万美元,同比增长87%。
二、真抓实干“干”出生产力。 在全区上下深入开展了“山亭大发展,我该怎么办”大讨论活动,引导全区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山亭发展、人人有责”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纷纷走出去请进来,培植了一批好项目,壮大增加了财源,增强了发展后劲。坚持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发展成果由全区人民共享。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新建、改建了10处乡镇(街道)敬老院,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分散供养达到2943人;将1.7万名城乡困难群众纳入低保范围,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每人163元和每年800元;对5.8万名中小学生全部落实了“两免一补”政策,减轻学生家长负担1600多万元;积极开展了“代理妈妈”和“关爱助学”活动,先后救助中小学生3000多名;投资700多万元完成了城头、徐庄等9处乡镇卫生院的建设改造;全面进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达35万人,参合率达82.2%;先后投资1.23亿元完成村村通柏油路662公里,在全省率先建设了10处前站后所的农村客运站,全区258个行政村全部通上了柏油路,通上了客车。
三、“拆墙透绿”“透”出亲和力。 去年初,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实施拆墙透绿,建设开放型政府”的理念,坚持把拆墙透绿作为改善城市环境、打造城市品牌、建设开放型政府的重大举措来抓,更好地凝聚人气、汇聚灵气、集聚商气。不仅把沿街的违章建筑、构筑物全部拆掉,还把临街的42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能拆的围墙也尽可能拆掉,将绿地和鲜花全部展示给行人,建设各类园林景点36处,栽植各类乔灌苗木20多万株,各类大树800多株,新增透绿面积60000多平方米,相当于新建了一条3.5公里的开放式花园。如今,路两旁机关往日的高墙不见了,只见院内灌木、草坪、花卉搭配错落有致,多色彩、多层次的绿化带,如茵的草坪,鲜艳的花朵,令人赏心悦目。山亭的街道一下子更宽了、亮了、绿了,群众活动的场所更多了。
四、“通勤车”“通”出形象力。 为节约开支,集聚人气财气,山亭区委、区政府从几大班子开始,大刀阔斧地实行了通勤车改革。单位小车下班后一律停放在单位内,工作人员根据居住区域,集中乘坐公交车上下班;同时,为鼓励人员在山亭居住,对于在山亭居住的干部职工,每月给予200元的通勤补助。据统计,改革实行以来,节约燃油费近百万元,同时有60多名机关干部又从城里搬回了山亭居住。
五、凭实绩用人“用”出战斗力。 坚持以发展论英雄、为发展配干部。研究制定了促进工作落实的各项举措,制定了严格的奖惩措施,完善了责任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办法,对乡镇、部门实行月调度、季通报、半年一考核、全年综合评价,把考核结果与干部使用刚性挂钩,打破论资排辈和平衡照顾,根据任务目标完成情况评政绩、论奖惩、定升迁。在全区形成了干事创业有理、干事创业有功、干事创业才能提拔重用的强劲导向,大大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的热情,促使他们“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掏心窝子”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有力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2007年,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共走访居民82000多人次,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3689条,实施了城贸市场改造、梅园安居工程、双山公园建设、北京路改造等8项“民心工程”,为居民解决各类难题2700余件。
(作者系中共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委常委、纪委书记)
(责任编辑:曾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