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2月8日电 (记者李京华)家住北京中关村科技园附近的刘书林,除夕夜时,一家三口像中国许多家庭一样,边看电视边吃年夜饭,窗外传来一阵阵烟花爆竹声,亲朋好友的拜年短信不断传来,“嘀嘀”的手机短信提示音成为现代与传统交融的新春祝福曲。
中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社会变革给人们带来了更多元的选择。电话、手机短信、聊天软件QQ等“现代元素”,成为许多人远距离拜年的载体。老祖母通过网络视频与千里之外的孙辈聊天,网民上网观看播客制作的另类“春节晚会”,感受新型过年方式。
张红葵,27岁的安徽来京打工青年,由于家乡遭遇雪灾回家困难,留在了北京过年。他说:“这几天在单位值班,通过网络视频探望父母和其他亲人,虽然感受不到家乡的年味,却可以通过网络给父母拜年,了却了心愿。”
拜年是中国人过春节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方式。在传统习俗中,拜年一般年初一从家里开始,晚辈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长辈要将“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邻居或亲朋好友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人们外出相遇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话语。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用贺年卡拜年成为春节的新民俗,当时“中国邮政贺卡(有奖)明信片”是节日祝贺的最新形式。随着电话、电脑的普及,拜年的方式也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变化。进入新世纪,每年春节来临时,电话、手机、电子贺卡成为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
春节前夕,北京电视台的热播电视剧“大过年”,剧情里的主角家屋外的红灯笼,三代人的老式晚宴,唤起人们对过去的回忆,寻找到在城市中逐渐远去的“年味”。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得家庭规模变小成为现代家庭演变的趋势,节日家庭间团聚方式也趋向多元化。
暂时脱离紧张忙碌的现代生活节奏,“旅游团聚”“异地团聚”,城市人到农村过年,农村人到城里过年等,逐渐成为传统节日里的新时尚。
“过去,年年都带儿子到亲戚朋友家吃吃喝喝,现在儿子已经成人,该听听他意见了。”刘书林说,他们一家三口打算春节期间驾驶私家车到北京郊区农家旅馆小住几日,到滑雪场享受滑雪的快乐。
在中国人传统观念里,春节的核心是团圆,如今有许多人选择了全家外出旅游过年“异地团聚”。自由撰稿人魏路认为:“合家出外旅游过年,既保留了团圆的元素,又是一种新的过年方式。”
从除夕到初一,京城内外的爆竹声不断,夜晚天空中烟花此起彼伏。在春节里,来自于农耕文化的燃放烟花爆竹,从驱鬼、求运到制造欢乐的热闹场面,让节日充满“年味”。
“过去,燃放烟花爆竹是百姓渴望在迎接新年时驱鬼辟邪。”魏路说,“而今,许多人通过燃放烟花爆竹宣泄情绪,以缓释平日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工作压力,这也是传统节日中的现代意识。”
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表示,万炮升天时普天同庆的那种感觉,使得每个人心理得到宣泄,具有人本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