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里股票交易市场门前的混乱景象,可以说是整个印度的一个缩影 |
印度十日见闻录
记者10天零距离观察印度。交通混乱、对外资怀戒备心理、生活悠闲,专家分析其创新型私有企业比中国更具国际竞争力
中国和印度分居喜马拉雅山两侧,有长达2000余公里边界线。两国人口加在一起差不多25亿,占世界总人口的2/5。十余年来,两国经济飞速发展,成为“金砖四国”中最耀眼的两块“金砖”,国际上甚至出现了一个全新词汇——CHINDIA,把“China”(中国)和“India”(印度)变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符号。
然而,这么重要的两个国家却由于历史原因对彼此缺乏了解。2006年,所有到印度旅游、商务或工作的中国人只有5万人次,仅占同时期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的1.4%。。
1月底,因为有采访任务,本报记者历时10天转战新德里、孟买、班加罗尔。这三个城市无论从位置还是从功能上,都恰似中国的北京、上海和深圳。
因为这次采访,本报记者对印度这个中国的神秘邻居也顺便有了一些认识和感受。
文、图/本报特派印度记者窦丰昌、廖杰华
去印度之前,我们有幸拜访了国内知名印度研究专家、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马加力研究员。听说我们要去印度采访,这位已经去过印度22次的研究员很热情地给我们介绍了情况。他说:“我坐了一辈子的冷板凳,现在突然热了,很不习惯。”
58岁的马加力在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工作了20多年,以南亚主要是印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在漫长的岁月里,马加力在这个学术领域几乎是“孤军奋战”。
而最近几年,马加力突然感觉自己热了起来,找上门来采访的记者多了起来,去电视台、网站做嘉宾访谈的次数也随之猛增,就在1月23日采访过程中,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又打电话来约当天晚上采访。
马加力说,自己的热只是一个表象,背后的实质是“印度热”,中国人越来越关心印度,加上国内专门研究印度的学者不多,让他这样常年身居书斋的学者受到了追捧。
一系列数字可以反映出近年来中国和印度之间的“热”,中国驻印度大使馆提供的数字表明,2007年中印之间的贸易额已经达到380亿美元左右,中国很可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印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传统
印度富人的财产一般而言都是经过几代人的不间断努力而获得的,少有“一夜暴富”者 作为两名第一次从中国到印度的记者,我们在印度最大感受之一就是它的传统和历史。最显眼的就是满大街都可以看到的印度式着装。虽然很多年轻人选择夹克和牛仔裤,但传统服装显然依旧是印度人的主要着装。西装西裤只有在金融机构、酒店前台或其他大公司里才能见到。
相对于到处都是崭新建筑、新修马路的中国,印度的城市——无论是作为旧国都的老德里还是作为新首都的新德里,无论是作为金融中心的孟买还是作为高科技代表的班加罗尔,基本上看不到新建筑,很多建筑物有上百年甚至是几百年的历史。
1月31日,在孟买半岛最南端的金融一条街里,我们拜访了汇丰银行的高级经理VikramGokhale,他介绍说,汇丰银行自1853年就进入了印度。走进其所在的古老的办公大楼,映入我们眼帘的办公家具和设备不是崭新时尚的,反而都略显陈旧和简单,上百名工作人员在自己的座位上忙碌着。同样,在印度中央银行(RBI)、印度工业发展银行(IDBI),我们也发现了差不多同样格调和老旧的楼房和办公设施。
唯一的例外是国家证券交易市场(NSE),作为印度23个证券交易市场之一,它每天的交易规模是最大的,在全世界排名第四,仅次于纽约、纳斯达克和上海。NSE位于孟买北部一个名叫BANGDRA的新区,因为开发时间短,这里的建筑物相对都比较新,办公设施也很有现代感。
印度的古老体现在很多方面,再比如其企业形态,大的企业像TATA,已经有130多年历史了,小的企业大部分都是家族式的,子承父业,代代相传。
在德里股票交易市场,我们在一所异常破旧的大楼里找到了一个36岁的年轻人,一个只有5平方米大小的房间里放着一台电脑,代理着二十几个客户。他的生意就是由他祖上传下来的。
公司的名字就是他爷爷的名字,在整栋大楼里,这间公司的号码是003,代表着他们是第三个进入这里办公的家族。如今,那栋楼里有300多家这样家族式的股票交易代理机构。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历史传承性,作为世界上贫富差距比较大的国家之一,印度社会中却很少有所谓“仇富”的社会心理现象。就像上面所提到的,印度富人的财产一般而言都是经过几代人的不间断努力而获得的,少有“一夜暴富”者,穷者对富者的财富基本上是认可的。
再往深处挖一步,在印度历史上,这种财富积累的过程也很少被政治斗争等外力打断。英国统治印度接近200年期间是这样,印度脱离英国独立也是通过“非暴力不合作”取得的,尼赫鲁时期,政府虽然在各个方面加强了对经济的管制,但这种管制也是有限度的。
(责任编辑:廖恒)